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一隻想當貓的老虎 / A Tiger Who Wanted to Be A Cat


Sepadi, Jamshid and Amirsoleimani, Amir. A Tiger Who Wanted to Be A
Cat. (?)., 台北市:紅耳朵文化 (台北) 贈台大圖資系].

在世界上某個不知名的森林深處,有隻寂寞的老虎。他很想和大家做朋友-可想而知,誰敢靠近他呢。有一天森林裡來了一隻和他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只是迷你版-的動物。
那隻動物自稱為貓。老虎很好奇這個好像他表親的動物怎麼過生活的。貓說他是人的寵物。她跟人們撒嬌,主人給他牛奶喝;還會搔搔他的下巴,讓他覺得很舒服。
老虎決定當一隻貓。
老虎步出林外,首先他遇見了一個農夫。在不嚇著他的情況下,他們兩個好好談了談。農夫答應老虎,讓老虎當他的貓。可是回到家以後的情況卻是,女主人不喜歡他。因為老虎把家裡的奶都喝完了,而乳牛看到老虎,都嚇得泌不出乳汁了。
老虎自認為當貓當得很好-可是人人都還當他是老虎。牠必須離開。
之後好虎碰見獵人。獵人一看到一隻那麼怪的老虎,想到了一個妙計。他用鍊子圈住老虎的頸子,將牠帶到一個鄰近村莊的廣場上,讓牠聽命耍把戲。
村民都覺得很新奇,紛紛丟錢在老虎面前。老虎被幾個錢幣砸痛了,不禁本能流露;大叫出聲!
村民都嚇跑了,留下老虎一個在廣場上。
老虎不知道貓是不是也過這樣的生活,但牠終究不是貓;牠是老虎。他不需要這樣過日子。
最後老虎掙脫了鍊子,走向叢林深處,再也沒有人見過牠。


這是有關自我追尋的文本。個人認為比較適合年紀稍大的孩子看;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檢是這個故事:就天性而言,老虎本來就不是群居的動物,因此這段與他人相處的體驗,讓牠終於認清自己本來應該屬於哪一種生活;有點像是頓悟出家的僧人一樣,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找到自己“而終於超越了低層次的芝麻蒜皮小煩惱、擺脫了不屬於自己的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就一般的習慣,讀者將自己代入角色看故事-那麼老虎不再是老虎,而是人,是自己;是有情緒有思想、有親近人群之渴望的我-那麼經歷過這麼一連串的體驗,最終卻沒有解決核心的問題,感覺會有那麼一點失落-雖然這只是一本書;但不符合孩子心中(對角色/對自己)的期待,可能並不是純然正面,或是說,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文本-有個大人帶領思考會是比較好的閱讀方式。
繪畫風格-由於我挑繪本首重第一印象,所以這也是為何雖然故事內容不好處理,但我卻選了的原因;老虎無辜的眼神表現的非常生動;不需要文字我就可以看到他的迷惘與困惑-所以我會想知道故事到底在說什麼;配合著鮮豔的色彩和異國風情的事物描繪帶領我進入了一個遙遠的故事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