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印初體驗 : 一樣米兩樣情
因為歷史與政治因素, Tamil Nadu獨樹一幟於印度各邦. 這次我們去了兩個邦, 就可以明顯感受差異 – Kerala邦Hindi通用的程度比Tamil Nadu高許多; 我們的好友兼領隊Raj在Kerala溝通順暢許多! 相較之下在Tamil Nadu根本像是台灣人去到韓國或日本一樣的感覺: 明明都是亞洲臉孔可是說的都聽不懂啊~ 我想北印來此的人特別有感吧. 吃的東西也是. 對台灣人來說可能都是咖哩, 但是在我們吃了將近兩個禮拜以後, 對比於上次我在旁遮普還有過去這些年來在台灣吃的印度餐廳, 覺得還是滿具在地特殊性; 不僅台灣沒有, 北印也不見得吃得到.
南印度跟我們台灣一樣以米食為主, 不過米跟台灣人習慣的Q軟有點黏的蓬萊米大有不同, 比較多是細長而粒粒分明; 我想其實這種質地跟咖哩醬應該是天造地設: 如果是蓬萊米的口感, 泡在濃稠的咖哩醬一陣子, 整個糊糊的口感就很解吧. 而這相對乾爽鬆軟的米飯在醬汁裡或是以香料調味做成燉飯Briyani反而能帶出清爽俐落的感覺 :-P 除此之外在旅途中我們還是有吃到既非台日也非典型印泰口感的米飯! 又大又胖(請看比較圖!) 跟我過去吃過的米飯口感截然不同, 很是有趣. 不過以風味來說, 當地人還是比較偏好典型的細長米. 在我們吃到的一家餐廳, 煮飯還用一點鳳梨丁; 感覺米飯都變得鮮甜了! 除了午晚餐, 典型的南印早餐也多為用米或是米加工的食材做成 – 比如米鬆糕 idli, 米可麗餅 dosa, 米鬆餅 uttapam; 等等. 吃幾餐新鮮還不錯~ 如果能以餅或吐司交叉替換我會更開心 XD
相較於無米不飽的南印度人, 北方因為氣候更適種植小麥; 餅消耗的量自然比飯還多, 衍生出的各種變化我們這幾天也算是大飽口福, 讓我更加確定我的飲食傾向 XD 好像比較北方人呢. 特別是Parotha讓我想起台灣的蔥抓餅, 特有親切感.
令人訝異的是, 上次在旁遮普對印式中國菜的不予置評在這次整個翻轉 – 在吃了旅伴點的Hakka fried rice以後 – 跟台灣習慣吃的炒飯其實沒有差很多! 除了印度人習慣附上的佐料組 (通常是醋/辣椒醬或是所謂的Schezwan sauce/番茄醬的組合)讓人覺得趣味之外, 鹹度與用料跟我們在台灣吃的真的沒有差很多~ 說實在, 還滿清爽的, 難怪Raj弟弟好幾餐都點所謂的中國菜. 這也是我此行最大的樂趣之一: 每到餐館就會研究餐廳的菜單, 看又出現了什麼中國菜; 挑戰自己從拼音推測出中文名. 還有找英文單字的錯字 XD 看來中國東南沿海的移民在世界各地的影響真的很深遠 – 以福建廣東為主的客家人在世界各地打拼, 經商, 然後有的落地生根 (推薦一部公視紀錄片 : 移動邊界200年;講的是中國到印度的移民生活及其後代) , 在各地的文化都注入了一點中華風情, 飲食則是生活各方面中最有感的. 就連Kerala知名城市Kochi (另名Cochin也跟中國有關! Co是小/Chin代表Chinese); 代表性地標中國漁網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