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杜尚別印象】

1748, 27/02/2011 @ GMT+5, Guli的房間

  今天是我們所有EP的血拼日-無論跟的是誰,大家的目標都是Korvon巴扎爾。一般而言週日是塔吉克人唯一休的日子,因此許多購物商場、小型巴扎爾、超市商店與攤販都會在這天休;除了全城幾個最大的巴扎爾,Korvon巴扎爾就是其一。我自己到過這個巴扎爾有兩次吧,但每次這邊都好像是個有機體、總是有新的組織分生出來,讓我每次都覺得又到了一個新地方。明很喜歡巴扎爾,他說每次來到這邊,他心裡的那個小孩就會跳出來(荷包裡的錢大概經常也是)-我相當能夠體會他的看法:巴扎爾不但是感官的遊樂園,還是人氣所在。我們雖然不懂標示寫的是什麼、他們在說什麼,但那精神與力量不用透過翻譯就能感染人心:那是活生生的博物館、塔吉克生活的展演啊。比起任何一個「國家級」的博物館,這兒才真正讓人有值回票價的感受。

  之前我曾經在語言中心問過學生,說到杜尚別,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我給學生15分鐘的時間畫出來。到目前為止,他們畫上畫的,還有(官方!?)明信片上有的我都親自造訪過,還有根據這45天的生活經驗,我想我應該也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心中有一幅這樣的畫:如果餅馕是塔國人的太陽,那茶就是他們豐沛的水資源,源源不絕。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子是這塊高地上最美麗的鮮花、到處綻放。音樂與舞蹈則像是血紅素,是塔吉克人活力的來源。喚拜串起了全城居民內心對真主的信念;無論貧富、無論階級,無論虔誠程度,在阿拉面前大家都一樣-這也是將旅人如我與在地人區隔出來的一條線;細微不起眼,但確確實實訴說著二者的差別。畫中少女眉心正中的細毛,訴說著不只是穆斯林女性的命運,還潛藏了文化傳統的密碼。

  雖然認知方面大多還是以外來者的立場著眼,但待過一陣子,對於這邊稍有認識的我,更好奇的是,以在地人的眼光看待塔吉克內部的樣子。就像以台北人的立場看台中、台南與高雄,杜尚別人對KhatlonKhujand、與帕米爾人的認識也各有不同。為什麼Khatlon是鄉巴佬?為什麼帕米爾人教育水準比較好?而對於曾經是國土的薩馬爾罕與布柯洛,他們又是什麼看法?在蘇聯解體、各邦獨立以前,烏茲別克與塔吉克就像結拜兄弟,共享文化、混用語言,聯姻也大有人在。但是當前兩個政府宛如仇家般不相往來,那生活在塔國的烏茲別克人與生活在烏茲別克的塔國人呢?他們究竟想要「回歸祖國懷抱」,還是在現居的土地上固守血統、開純種的花、結純種的果?還有對於全面滲透人心的西方文化,使得許多有才的年輕人一心向外,要怎麼做才能留住人才、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留住傳統的好又兼顧國民整體發展的策略?看著現存於社會上的矛盾與反差,我困惑了。

  再4天就要揮別杜尚別了。我不知道我還能帶走什麼,或是還有什麼值得我帶走。今天巴扎爾血拼結束後,我把握隨著春天到來、越來越久的白天時光;搭每天必坐的11路Tangem前往市中心、然後開始漫無目的的散步-就像我常在台北做的一樣-這是因為我已經不怕迷路。確切來說,是迷路了也不怕會怎麼樣。從每天坐車必經的路為中心幅散,我走過了市中心幾乎每一條我好奇的路。

  而今天,從「愛你」街1號開始,我逆時鐘方向地走了將近四小時。每一條路都試圖走到底,看看盡頭有什麼。有一次感覺快要上山了,另一次則經過了從來沒細看的機場,還有一次我懷疑自己是不是要到國家軍事重地或是邊境-有條欄杆擋住前面去路:欄杆前則有兩位正在做日光浴的阿兵哥。發現自己的塔文(俄文!?)能力又進步了-可惜回台灣不久後,沒有機會再磨練;應該會重新歸零吧-或者這將成為再度來到前蘇聯領地(俄羅斯、外蒙、或其他「斯坦」)的契機呢?

  本來想要買一杯純正的塔吉克產優酪乳(一杯500 c.c 只賣2索莫尼80分-雖然前不久才發現-實在是太划算了!趁還在這邊時給腸胃補充一下好菌囉)但今天經過的路上,所有的牛奶車都沒有賣水果口味的,讓我實在不樂意花錢將就原味… …而想要買帕米爾風襪套,卻又發現目標購物商場沒開-其實也沒有太訝異,因為今天是星期天。我想重點還是在散步吧。

  失戀的人忠孝東路走九遍;即將返鄉的旅人魯大街(Rudaki直譯)走了應該超過九遍。但兩者應該都在追尋著。失戀人追尋熟悉的路上可能出現的熟悉人影,旅人則追尋異鄉裡可能與故鄉重疊的場景;並試圖用腳步烙刻只屬於這個地方的記憶。

  除了相機,我鼻子裡的記憶體還存有:剛下機場聞到的燃燒木炭氣息-同時那也是路邊Sambuza小販的味道、Guli家街區及好多社區大灶都有的味道。人的味道則是強烈、馥郁且持久的香水味。有別於台灣人偏好的歐美淡雅風,在這與我擦身而過的男女不論外表,味道的存在感總是令我的鼻子難忘。先前一度想在男人節的時候,把我特地帶來的寶格麗男用香水隨身瓶送給我的小情人-也因為對於他最深刻的印象,除了水汪汪的駱駝眼睛,就是古龍水味了。然而他卻覺得我帶來的這罐味道很奇怪-連香水品味都這麼有民族性格,那我這罐還是省著吧。

  而我的「杜尚別原聲帶」則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經常哼唱的、熟悉的中英文歌曲;另一部分是在這經常聽到的-無論在電視、巴扎爾或是Tangem。也許為的是能夠用母語抒發,也許是因為沒有Youtube Favorite List可以隨時更新我的哼唱曲目,我在這邊經常唱起的,竟然是陳奕迅的「愛情轉移」與「K歌之王」。我想是因為他的歌,特別是林夕作的詞-相當具有療癒功能吧。雖然沒有KTV,但走在沒有多少人的路上用力唱出來,總是特別痛快。

  至於本地的音樂,姑且不論喜不喜歡,我想我們都被Nozia的歌洗腦了-顯然她實在太受歡迎了;店頭歌曲、廣播電台強力放送;甚至我到人家家作客,電視上放的DVD也是她的演唱會-這叫我能不記下她嗎。而在之前一直提起的、這邊人對於歐美音樂的偏好,則反映在手機鈴聲;我們最常聽到的是來自Komron“just gonna stand there watch me by~ … …”-還有很多年輕人都用這一首;搞得我一聽到頭就忍不住接下去唱-明說我們的音樂品味正在「在地化」,這點我不否認… …令我耳目一新、一聽就愛上的則是來自亞塞拜疆/喬治亞的Lezginka,雖然嚴格說起來只聽過一次。而只在Komron家聽過的喚拜,雖然總次數不即其他歌曲,確是最具代表性的、屬於這個穆斯林城市的聲響。

  味覺印象,不用說,當然是被「四大天王」壟斷囉-那是胡蘿蔔、馬鈴薯、洋蔥與牛肉為主原料的菜色;因香料和烹煮方式差異而有不同表現,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其中又以OshSambuza為箇中經典代表。家裡待客必備Osh、國民餐廳必有Osh、主婦平常懶得想菜單的時候,還是Osh;早餐有Sambuza小販、本地咖啡館有Sambuza可點、雜貨店有Sambuza可以外帶,塔吉克人妻必會的菜色之一,也是Sambuza。這兩樣與餅馕,堪稱塔吉克國民菜色的靈魂。來過這邊以後,我想只要碰上四大天王做成的菜,都能夠勾起我在這的甜蜜時光吧。

1748, 27/02/2011 @ GMT+5, Komron姐姐的房間

  還有很多事情超乎感官可以記憶的,比方說人與人之間的事。每個實習生都各有特色,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沒辦法證明我們的工作生產力,但就像一盤總匯沙拉;不同民族性與獨特個人性格讓聚在一起的時光總是充滿了樂趣-明雖然晚到,但他的幽默與正向思考就像是莎莎醬般振奮人心。菲利浦是越嚼越香的紐節麵包;乍看樸素但嚐了就知道它雋永的好味道。莫莫是炒青菜-平凡但易親近;清爽而討喜。斯洛伐克的維若妮卡親切隨和而展現相當熱誠投入-真希望跟她有更多的相處時間-我不知道她像哪道斯洛伐克國菜,但對我而言她是甜蜜蜜的巧克力女孩。Maggie的積極與生產力大家有目共睹;是台灣的驕傲-而我,應該能夠榮膺洗碗之王與酒國英雌的封號吧!?我來得早,與這群實習生相處的時間不算長,但尖峰時刻都是與這群人創造的。
  至於本地人,沒想到至今交流最有深度的竟然是語言中心的學生-雖然這只是在工作契約中聲明,用來填補我空檔的義務勞動-但我想是因為年齡相近、語言勉強能溝通、相處時間夠密集吧。甚至有些人,都讓我忍不住牽掛了……明知道發展無望,卻依舊放不下-究竟想抓住些什麼呢?連我自己都不明白。不過到今天,所有的支微末節都在拉遠的鏡頭下變得不再令人掛懷,而全景就從台灣展開、途經廣州、烏魯木齊;而與杜尚別輝映的,是台北的剪影。如今我試圖在杜尚別追尋台北的蹤跡;等我回台北的那天起,大概會開始追逐杜尚別的魅影吧。

1 則留言:

  1. 我是師範大學物理系賈至達老師,想要找目前在塔吉克首都的人,幫忙監考,不知道是不是方便找你幫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