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朗達爾實習的日子裡,幾乎每週末都有派對名目;而不管是什麼性質的派對,只要有當地人在就一定會有那麼幾首印度語/旁遮普語金曲-通常印度語歌曲是最紅的電影主題曲;而旁遮普語的則多為帶有強烈邦哥拉特色的舞曲。我想大家都有這種經驗,有些歌曲你並不是特別喜歡,但是因為走到哪裡都聽會聽見,所以那旋律就會在腦子裡生根,然後有一天,你發現你無意識哼唱的曲子,就是那首根本沒有好感的歌啊!比方說我小學時是F4流星雨、國中時就是分手快樂、大學開始則進入了被女神卡卡殖民的時代-直到來到這方異邦-我方見識到所謂真正的全民金曲是什麼樣子:已屆退休之齡的歐吉桑對這首曲子能琅琅上口,剛剛學會印度字母的小學生也能按照原版邊跳邊唱給你看-那首歌就是:Sheila Ki Jawaani(意思是:年輕火辣讓人凍未條的Sheila小妞)。出自印度2010年年度夯片【Tees Maar Khan】,甫一推出,這首歌、連同MV女主角Katrina Kaif頓時成為聞名全印度、響遍大街小巷的當紅炸子雞。雖然我到的時候,已是2011年過一半了,但這影響力依舊無處不在、深入人心。我在圖書館實習的第一週內,就有三年級的小女孩們自告奮勇要表演這首歌給我看。看著眼前年紀小小,可能都還不知道「性感」為何物的孩子就姿態妖嬈地對我唱道:
“My name is Sheila, Sheila Ki
Jawaani, I’m too sexy for you, Main tere haath na aani“
我真是又驚訝又讚賞-驚訝的是怎麼會讓這麼小的孩子唱這種歌詞嘛!?讚賞的是,印度人的音感/舞感真是與生俱來的好啊!然後接下來的日子裡這首歌處處埋伏、無處不在-到最後連我都會唱副歌了-當我在印度家庭面前唱起來時,大家都叫好-想像一下老外用不甚標準、但隱約可辯的中文唱著蔡依林的舞孃那種效果就對了。
在我的經驗裡,音樂是個奇妙的東西-特別是在兩個互不相識的異文化交會之時-總是能夠很快地搭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或許我們英文不太流暢,但能對英國人唱起了綠洲;不會說藏文,但能對西藏人哼上幾句Kunga(根呷)的歌;或是對阿拉伯人唱起了Aicha、唱【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給俄羅斯人聽… …立刻能讓對方覺得親切許多-因為我們都知道那不是隨處可得的旅遊手冊會教的內容;對方會認為你對他們的文化有興趣、有認識,因此對你的心胸相對開放一些。而在這裡,電影歌曲就是最好的交朋友媒介。特別是在這方印度極北、舞蹈的海洋,一場唱唱跳跳的派對下來,你就交了許多新朋友了。不用擔心緊張、放不開,印度人非常友善;別擔心舞步愚蠢、印度人的動作更超乎你想像。就「撩落去」吧!將會有意想不到的紓放身心之效。
至於最具旁遮普特色的邦哥拉(Bhangra),這會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邦哥拉(Bhangra)是一種起源於南亞、特別是巴基斯坦和旁遮普(錫克教群體主要分布地帶)的一種民間舞蹈。一開始這是在農村收成之際、慶祝豐收的一種群舞。這種舞蹈歡快奔放而特重節奏;鼓擊是其靈魂之所在。在與西方潮流接軌之前,邦哥拉就已經是旁遮普邦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文化資產。隨著廣布世界各地的印度移民而開始具有流行樂色彩則是在二十世紀八零年代之後。
我在學校服務時,就有邦哥拉舞蹈代表隊-無分性別和年級-而指導老師則身兼指揮,用鼓(Dhol)主導節奏。這種鼓的特殊之處在於鼓棒;一對竹製或木製的鼓棒兩支外型各不相同。一枝比較粗、末端像勾子一樣彎起來;使用的時候則是用彎起來的端點擊打鼓面、負責的是較重低音的部分,叫作dagga。另一枝細長垂直而富彈性,負責的是較高音的部分,叫做tihli。這種鼓最據說是錫克教徒打仗的時候激勵軍心之用。現在不只用於旁遮普婚禮等地方慶典;也在蘇菲教派中扮演關鍵角色。
有時候我會在第一節課開始之前到空地上看邦哥拉代表隊學生們晨練。這種舞蹈的動作豪邁奔放-在我看起來似乎比較適合男生-我想是我太習慣女生優雅/妖媚地跳舞了;如芭蕾或肚皮舞。這種腳開開、肩膀前後抖動;時不時大聲吆喝-實在有點不太美麗呢~呵呵。不過從整體效果來看,邦哥拉的確是一種振奮人心·、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形式-後來我也學了幾個經典動作;在參加地方友人的派對時,隨著邦哥音樂播放時,秀上個一兩下。套句時下年輕人說的,很有
“fu”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