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搖頭表同意、遲到為常態


不是每個印度人都不可靠,這是大環境使然,於是我們學會了等待和換算:等待無止盡的明天,把國際時間換算成印度時間(比如:印度人的一小時相當於我們的三~六小時之內);然後把 “it’s ok” 當口頭禪。

以上的心得乃是來自三週以後在印度的親身體驗。就算每個遊客眼裡的印度可能因地區而有些許不同,然而提及時間,相信大家的看法都很一致吧!?物理時鐘只是參考;生理時鐘才是作息指標-也因此在這樣一年到頭大多時候為炎熱的國度,當地人依據不同季節、不同程度的熱而有慢半拍到兩三拍不等的作風。

登陸的第一天,我就等了接駁巴士(那是我在抵印之前在網路上訂的車票)近4小時。雖然早就對印度人聞名國際的時間觀略有耳聞,但當下我實在不敢相信,我第一天就有幸遭遇到!但其實仔細看看車票,上面也沒說是什麼時候發車;它只要乘客填班機到達德里機場的時間,然後我們所有的乘客,就由車掌先生聚集在一塊;等到該班次他所有的乘客都到達為止-所以四小時過後還是下午2點,對我這種初來乍到的女性而言,應該還算幸運吧!?
當巴士終於到達賈朗達爾終點站已過了午夜12點。從台北到德里直飛要六個小時,沒想到從德里到賈朗達爾竟然花了將近一倍以上的時間。從巴士好不容易終於啟程的雀躍,到看著傍晚7點日落與彩霞時的絕望-途中我不住自問:『這是要開往巴基斯坦了吧?賈朗達爾究竟會是怎樣偏遠的蠻荒之地?而我,當初究竟是怎麼樣的鬼迷心竅,竟然會選中這個地方呢?到底還有什麼人會去到那邊啊!』?每一次經過一個貌似繁榮的小鎮,我就告訴自己:要到了要到了!沒想到我們只是一再經過… …過了晚上九點半,我真的開始慌了-有人說,印度是背包客的天堂,不僅在其絕倫的自然與獨特的風土民情,還在其-原始、直接-換句話說就是粗魯與凶險-因此別富挑戰性-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

不久之後才開始接到賈朗達爾負責人的電話-透過車掌-自詡英語會話能力不算太差的我,到了印度真的一度自覺無用武之地;因為他們的腔調-簡直就像是要中文能力尚可的老外聽台語一樣富挑戰性啊!頓時覺得自己很無助… …所幸有一對跟我同樣要到賈朗達爾的巴基斯坦父子,不但人熱心,最重要的是:他們說我聽得懂的英語!於是他們義不容辭地當起了我在這個巴士上的監護人:不但讓我坐他們旁邊,還幫我與工作單位連絡人講電話(也是因為我有聽沒有懂,所以乾脆電話給他們說);甚至到了巴士終點站,看不到我的連絡人來接我,他們倆還一邊陪我等,一邊與巴士站人員談怎麼處置我(呃,我是說,善意的)-即便他們的親戚都已經到了、在等他們。我感激涕零的程度已經超乎言表,只能不斷地微笑說謝謝-直到確認我的連絡人已經在路上,他們才放心離去。離別時甚至不留下任何的連絡方式-即便我堅持要;說有機會要親自登門說謝。這樣熱心助人的義舉,對第一次來到這邊的我意義之重大遠超過他們的想像,然他們卻完全不顯出施恩者的高姿態與「你欠我人情」的樣子;彷彿這是在做他們分內應該做的事一般,真心誠意、有始有終。至於我真正的地方連絡人呢,則是在巴士到達超過半小時之後,才有說有笑、姍姍到來-似乎01:40是午後兩點一樣的優哉愜意。

漫長的旅途終於在賈朗達爾裡的偏僻小鎮-Sofi Pind-一民宅裡結束。躺在一張King size的床上、夾在一個埃及男生與巴西男生之間,我久久睡不著-一則是因為,這也是第一次跟不認識的人睡同床(我連學生宿舍都還沒住過就要跟陌生人睡;更何況還是兩個成年男人!!!),二則反覆思考著今天的發生的事-難怪有人用「不可思議」概括印度體驗-光是今天就見識到了不可思議的優哉(散漫!?)與不可思議的古道熱腸-接下來的日子,又會是如何的挑戰呢?我不住揣想著。
我的專案經理人還有第一天的...床伴們XD

隨即進入了為期兩週的「幼兒學語期」-在這期間的主要三個學習活動進程,始字:適應印度人的表達方式、瞭解並產生回應、複製並反饋-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搞懂印度英語(Hindlish)和弄清楚他們的肢體語言;重點在「搖頭」這個部分。顯然的,對來自歐美與東亞文化的外來者如我們,點頭表同意、搖頭表否定是再清楚不過的國際通用肢體語言。然而到這邊來,我們卻被太過經常發生的「搖頭」困惑!事先有做過功課、讀過旅遊書的人想必已經知道印度人獨特的表達方式:搖頭,但只憑文字敘述,卻很難具體釐清搖頭的情境脈絡。

一開始被介紹到工作場所時,我的介紹人帶著我,與未來的上司面談-我就看著他們倆個一個雙手並用、配合著滔滔不絕的言論,在空中揮舞著;另一個則是專注地盯著發言者、時不時搖晃他的頭顱-我真是越看越傻!『難道還沒跟我面試,工作機會就已經要吹了嗎!?』我兀自擔心著。另一方面又煩惱著,萬一面試開始,我連問題都還聽不懂就出局,這樣不是太冤枉了嗎!?他們倆講到一半,我的面試人(副校長女士),忽然中斷;似乎說了些什麼-我的經理人突然對我說(因為一週的密集相處,所以我最先開始弄懂他說的英文):『女士說,為了公平,所以我們現在開始換說英語-如果你有任何意見,也可以發表。』-頓時我的壓力大了起來!-受過本地良好教育的印度人說的英文簡直就是高難度啊:有著可媲美英美人士的流利和字彙量,再加上獨特的在地化腔調-我開始覺得,在台灣測過的語言檢定實在是太高估我了… …我挪正身子、表現出一附積極加入對話的樣子;事實上,我只聽懂30%~40%,時不時注意力被他們生動的肢體語言轉移。

直到第五週之後,我方能開始靈活運用「搖頭」;現在可以在這邊稍微與各位分享一些大原則:
首先要澄清的是:國際通用的點頭/搖頭及其意涵,在印度也是適用的。
然而,在點頭之外,他們又用一種微妙的搖頭方式表達肯定:
話說從頭。一般而言我們在表達否定的搖頭時,就像會左右轉頭的電風扇一樣移動;基本上下巴都在同一平面上-這是顯然的否定,印度人也這樣做。與之有最大區別的肯定式搖頭,關鍵就在下巴了-這時把你的臉想像成老爺鐘,下巴就是鐘擺-所以你的下巴會往左擺過去、朝右擺回來,依此類推。對於外來者一開始不容易觀察到這樣的局部細節,因此總是以為印度是個不友善的國家;老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在發現了這細微的區別之後,老實說,我覺得自己才開始真正開啟與在地人直接的溝通與交流。
大環境的耳濡目染讓我也自然而然地開始會「像個印度人一樣」地搖頭,比方說當地友人徵詢我們的意見時-『來杯茶好嗎?』我和我最好的夥伴(俄羅斯女孩Diana),就會悠然自得地往左/往右歪一下頭,順便說聲「Tickee!」(印度語,意為:好的、沒問題。)或是,『週末要一起去玩嗎?』對於小旅行歡欣期待的我們則會像搖頭娃娃一樣快速地左右晃動頭(臉都是朝正面喔!),迭聲應『Achaa~!』(印地語,意思是:好、非常好、很棒!)而相較於其他只是友善的外國人,當地人則對我們更加熱情了-從善如流如我,最後甚至被當成了是尼泊爾/西藏裔公民-不過因此喪失了印度人對外國人的注意力(如果是金髮白妞,就會被當安潔麗娜裘莉一樣讓男人看得眼珠子快掉出來;華人的話比較沒那麼夯,大概相當於我們在街頭遇見綜藝節目通告藝人那般規格),讓我有點落寞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