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方土養一方人;中國潮濕溫暖的江南提供了稻米和茶樹理想的生長環境、乾燥溫差大的西北則出產各式麥子-就造成了吃米的南方人和小家碧玉、溫柔雅緻的南方文化-之於-吃麵啃餅大口喝酒的北方人及其粗獷豪邁的北方文化。在這塊幅員廣大的南亞次大陸,同樣也可以用南和北粗略區分差異-北餅南飯-而又以香料做為整個印度飲食文化的特色。
開宗明義要釐清的的的一件事就是:別再跟印度人說你要咖哩了!
咖哩(Curry)其實是歐洲人的概念。據說在英國殖民時期,在泰米爾的一個英國佬吃到了具有當地風味的一頓飯,便問身邊的印度人說那是什麼。這種由各種香料和雞豆粉混合而成的調料當地人叫做Kari Podi;又有一說叫Karhi。英國佬也不多想,於是這個詞就這樣在洋人圈傳開了;時至今日,被轉化為英文辭彙:Curry。
這種在我們認知中的「咖哩粉」,其實是印度人認知中各種香料粉(Masala)的混和。每個主婦至少都會5樣masala;而專門的廚子更不在話下。雖說各種不同的調料適合調理的食材不盡相同,但主要的元素都不離:小茴香子、薑黃、丁香、荳蔻家族、芫荽、黑芥末子、阿魏粉和紅辣椒粉等。傳統的家庭主婦至少都會備有10種在廚房。方便的是,現在超市也有調理好的現成綜合香料包(比方說燉肉用、燉菜用、燉豆泥用的masala等),所以外行人如我應該也是有機會見習成為印度媳婦的嘛~是不是?
正是這些香料,營造出與中國廚房截然不同的氣氛;特別耐人尋味… …
至於北餅南飯呢,我這就先從北方-也就是我真真切切生活過一段日子的地方-說起。一開始我們實習是先是寄宿在經理人家。早餐多由經理人的母親打理。在吃了兩週的chapati以後,許多來自中華文化圈的朋友都受不了了~後來還編出一句順口溜:
『Easy day[1],
easy day, eat chapatti everyday!』
Chapati其實是一種無酵全麥烤餅-在北方家庭餐桌上相當於我們白飯的地位;只是這種餅不像我們的飯,用電鍋蒸起來之後就保溫了事;通常開飯前主婦才現做。因此像我們傳統家庭的米缸,他們廚房裡備有麵粉缸,每次要做餅的時候就會拿出來、和水、揉麵;然後在專門烤餅的特製爐具上烤-每次我在旁邊看都覺得像魔術一般-主婦手邊有一個麵糰在揉桿;另一片剛成形的生餅則已經在火上烘;一邊桿、一邊翻動一下火上的餅。烘烤的過程中那僅只三毫米的餅皮會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當表面開始有多處比較深色的烤痕時,就代表烤好了。短短三分鐘(不到),火上的餅已經「啪」的一聲掉在盤子上;手上的餅也已安在正在熱的爐上!這樣一心多用是怎麼樣的技巧呢。如果從家庭烘焙來看普羅文化的精巧程度,那印度肯定凌駕在歐美之上了-對於多種香料特性的了解、組合、利用-簡直就像化學實驗嘛。主食方面,西北歐習慣的馬鈴薯只消水煮;或三不五時大火油炸一下當薯條吃,調味頂多用鹽。而印度,光北方的餅就有甜/鹹/辣/不辣、包餡/不包餡、煎/烤/炸等等。想討好夫家的門檻可是高很多啊。我在學校工作的那段日子,都是由Kanchan女士幫我準備午餐便當的-她說自從我來了以後,她天天都用盡心思構想菜單、就為了讓我天天都吃到不同的道地菜色-即便是一樣的原料,她也總有辦法變出不同的菜色;還有許多是在館子吃不到的-更不用說台灣的印度館子了-這比住星級飯店還有口福啊~
當然有些東西宥於器材限制,所以不是家家戶戶都方便準備的,比方說:馕(Naan)。這種發酵白麵爐烤餅可說是風靡整個中東-南亞;各地也都有地方化的稱呼。比如在塔吉克斯坦,就唸做 “non”;比較像法國魔杖麵包的嚼感、中間凹陷印有花紋、整個長得像太陽-是該國主食中的主食。然而無論名稱,馕的做法各地大同小異,都是在大烤爐裡;像是我們在胡椒餅攤看到的那種一樣:把桿好的餅就」啪搭」地黏在爐壁上。在印度這邊,我們會在家裡吃chapati,在館子則會點馕或是其他比較費功夫的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根據Kanchan女士的瞭解)-這是比較油膩、比較難消化的東西,所以偶爾上館子吃吃就好。不難理解,chapati用的是全麥麵粉、烤製的過程不用油。馕吃起來香軟Q彈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它加了奶油,且是用白麵粉做的-誠如許多台灣同胞對吐司的偏好,『白麵吃起來比較香啊~』然就健康考量來說,chapati是最棒的囉-高纖低油-難怪印度胖子不多啊。
其他在印度北方尚具代表性的主食/小菜還有:
Paratha:無酵全麥烤餅
Roti:無酵全麥爐烤餅
Puri:也是一種餅的變體;原料大同小異,但經高溫油炸後,會變得像氣球一樣;皮薄脆而中空,有一些小吃就是炸好Puri;然後在中間戳個洞填入湯湯水水一起食用-這種東西當然是用手吃最爽快囉!
Dhal:各種豆子糊的總稱
Raita:混拌酸奶裡的蔬菜沙拉
Chaat:水煮或是涼拌的馬鈴薯、蔬菜、番茄等等;加上各種香料、辣醬-和酸奶調味-不用懷疑,就是又酸又辣還甜甜的一味小吃。
Samosa:用薄麵皮包著餡料(通常是三角型)、然後油炸而成的餃子。這也是在全中亞-南亞-到阿拉伯地區都流行的小吃;只是根據各地飲食文化不同而有不同烹煮法和餡料。在以穆斯林為主的塔吉克斯坦,是用烤的,裡頭包的是牛肉、胡椒、洋蔥末和孜然-人稱Sambusa。在茹素的印度教徒占多數的這邊,則多是包馬鈴薯泥、孜然、薑黃等;然後油炸。
說到這,忍不住想提提我與chaat的邂逅。那是我在天天採購的超市旁的一個小吃攤。最方便的是有英文菜單-但就像是提供給外國人寫著Kung Pao Ji Ding一樣-這頂多讓我能夠用當地人能了解的方式點菜,但對於點菜人如我,還是想不到它到底長什麼樣啊。即便如此,於我這個樂觀開放又傻勁的傢伙而言不是什麼大問題-看看在我願意花的金額之下有什麼選項;然後再用萬能的手指點出今天的幸運星~反正我不太挑食,連蛇肉也躍躍欲試… …起碼我不是在以吃蟲聞名的某些東南亞友邦,問題應該不大。就是這樣我遇見了唸起來是「聊天」(chaat),吃起來怎樣完全沒概念的東西。
這盤一端上來-我和我同行的同伴都睜大了眼睛-對飲食色彩貧乏的歐洲人這應該是個視覺震撼;對我而言則是一種宣戰:天底下還有什麼食物能超出我預料之外呢?我插起一塊狀物,蘸了蘸旁邊五顏六色的醬-
『報告總部,初步調查顯示:塊狀物是馬鈴薯、白色是酸奶、紅色是番茄醬;綠色醬有點辣、正在資料庫比對中;旁邊的片狀物則是類似多力多滋的炸玉米片!』
你問我吃起來怎樣,簡而言之我告訴你兩個字:人生-又冷又熱又酸又甜又鹹又辣全部混在一起;每一口都是一個微型冒險;每一口都不太一樣啊!
老實說,這初體驗我是帶著有點複雜的心情吃下去的(全部都吃完的乖寶寶喔)。然而不知為何,幾天後我卻又開始想念它的味道… …所以我又點了-不是最後一次。往後的日子裡我幾乎一週就來個一到兩次。如果有人問我印度的味道,那我一定會說是:Chaat!
而這綠色醬就有來頭了-除了在回台以後看的第一部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當中,做為人格顯示劑以外,在網路也有專門的譯名呢-酸辣醬-可見其普及/知名的程度了。這種酸辣醬在印巴料理中很常見,也有很多不同作法;主要是蔬果香料研製而成。我吃到的這種綠色酸辣醬特色原料是芫荽和薄荷;稱作Hari Chutney。可以說在這一整盤Chaat當中,讓我匪夷所思卻又魂牽夢縈的味道精華就是它了-同時展現出酸辣嗆,但我卻忍不住一直沾~
南印度菜系的精華展現可以只用一盤-那就是Thali。這名詞包含了一個有邊的金屬盤(通常是不鏽鋼),上面擺著一樣材質的小碟(katori),通常有三個以上-端看你在多豪華的館子吃。盤子中間擺著飯(在北方的餐廳則也有餅),小碟在飯旁邊圍成一圈,裡面呈著各式醬料;液狀到泥狀都有、有辣到你不敢碰的,也有喜歡然後很快就沾完的;顏色和口感一樣繽紛。特別的是,一般Thali連甜點都附在上頭-混著酸奶的水果就是一種常見的形式。
除此之外,我在Kanchan女士家小住期間,她也教了我幾道南印度家常小菜,比如idli和Sambhar。前者在她家用粗粉和酸奶混扮、蒸熟就可以上桌-準備之簡便讓我大為驚喜-再一次證明我要成為印度媳婦還是有機會的呢。事實上,用心良苦的Kanchan女士總是盡其所能地教我做菜、不但讓我幫忙、還主動告訴我怎麼做、甚至會親自下指令讓我操作最最簡單不用腦的菜-想說讓我在回台灣時還能重現幾樣他們家的味道,想念時還能聊以慰藉一下呢。真的就像媽媽一樣,好窩心啊~idli吃起來像沒味道的發糕,特別適合沾著Sambhar吃,而這Sambhar就是一種調味過的扁豆醬(泥),從南到北都非常受歡迎;也是媳婦必學的菜色之一。
另外還有一種起源於南印,但在全印度都見得到的人氣小吃就是Dosa-準備這種餅需要特殊的爐具,因此在家裡比較不方便準備;然而小吃攤處處可見。這一大片又薄又脆的餅就像是台版法式可麗餅,連捲起來的形狀都很像喔。但是我們裡面加甜的果醬,他們裡面加辣辣的Sambhar當正餐吃。
不論南北,感覺上大快朵頤全套印度餐後,那嘴巴的味道大概像經過一場大混戰吧?別說接吻了,就連面對面聊天都忍不住害羞掩嘴… …別擔心,就算你沒隨身攜帶Airwaves或是Extra也沒關係~記得在吃乾抹淨後在結帳櫃台抓一把-通常是小茴香籽和冰糖-嚼一嚼(純天然,可吞食),口氣立刻清爽起來喔。從這裡我又再度體會到印度人使用香料的出神入化-莫非這是印度人種挾帶在染色體裡的秘密!?
印度的烹飪跟他們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一樣博大精深而令人著迷,而且很多東西是只有在印度當地才能體驗的-誰能打包票說chutney醬能博得廣大台灣消費者的喜愛呢?正因如此,即便台灣以廣納多國文化為傲;也有不少印度人開的餐廳,然而在來過印度之後,我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在台的印度菜不但選項少,連口味都是改良過的-為了迎合消費者-坐在富有印度氛圍的餐廳裡用餐,我卻連chapati都沒得點,這叫人怎麼不落寞呢?
所幸我英文能力還行,回台灣後還能找幾樣印度甜點的配方來做;雖然我不會煮菜煮飯,但甜點倒還是有相當實務經驗的-我自信可以依樣畫葫蘆,重現朝思暮想的印度滋味。以下就來跟大家分享幾樣我在賈朗達爾吃過/自己做過的幾樣人氣甜點:
Kurfi:這是一種印度冰淇淋;主要原料是乳製品,吃起來像牛奶雪糕-這種冰糕從南亞大陸流行-一路到中東。口味多種,但在印度路邊最常見的就是原味(鮮奶油口味);館子裡還會有像是芒果、荳蔻、番紅花、玫瑰等富在地特色的口味。通常在路邊的小攤子,會像地鼠洞一樣一個蘿蔔一個坑,插好一支支形如寶劍的冰棒;在拿給客人之前還會在煉乳裡蘸一下~又冰又甜又便宜;在燠熱的印度雨季午後來一根實在是暑意全消~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它的質地紮實口感緻密,因此比起西方冰淇淋更不容易融化-這簡直是為印度量身打造的冰點,強啊。
Barfi:這種甜糕最陽春的版本只用到:煉乳和砂糖。加在一起煮至濃稠、冷卻後就成固狀了。還有許多受歡迎的口味像是雞豆粉[2]的、開心果、腰果的。這甜點的名字源自波斯語的「雪」,取其顏色(雪白)和形狀。是一道非常簡易的點心~只要你會開瓦斯幾乎就可以做出來~只是當然要帶出印度的味道,你可能還需要一些香料,比如荳蔻。
Ladoo:這個具有節慶色彩的點心呢,主原料是麵粉、糖;用酥油做黏著劑,雙手捏成球形。口味變化也不少-代表性的口味當然少不了雞豆粉或粗粉囉。記得與這甜球的初邂逅就是在達蘭薩拉噶倫赤巴就職典禮,在萬頭攒動的典禮中群眾一手傳一手分享的besan ladoo;而在有一天經過印度教寺廟,正好有人在辦生日派對。壽星熱情地歡迎我們留下來-用塑膠容器盛裝的,除了鹹點之外,就是Ladoo。更不用說在朋友的家庭相簿記錄的各種生命儀軌了!孩子在落髮禮哭鬧,大人就塞個Ladoo安撫;婚禮中新娘看起來有點疲憊-媽媽給她塞個ladoo… …所以我在打包回台灣的前一天,當然是前往賈朗達爾第一大甜品店Lovely
Sweets(直譯起來似乎有點好笑!?「可愛甜點」~)蒐購了所能帶上飛機的經典口味,Ladoo自是首當其衝。
食物再好吃依舊會吃完、吃完依舊會淡忘它的口感-於是我決定自己來。打聽了全台北印度人最愛的雜貨店之後,我便驅車前往採購我所需要的東西。當然酥油沒有可以用一般固態無鹽奶油代替;但實際操作過後,我老實跟您說,想要吃道地的印度口味-無論符合你認知中的「好吃」概念與否!-還是要用這種羶味很重的牛油啊~香料亦然。化龍點睛的就是在印度甜品中常見的:荳蔻。
Halva:中文翻譯為「酥糖」。同樣是流行區域很廣,比起馕和三角形咖哩角又更威了-在猶太文化區、巴爾幹半島、東歐和北非都有這種糖-甚至嚴格說起來,世界各國都有名字迥異、但原料作法幾乎如出一轍的糖果呢。依據所在地不同而有不同的主原料,但大致可分兩大派:麵粉/堅果。在前者最經典的就是粗粉做成的囉~我們在錫克教禮拜堂裡吃的Karah Parshad就是一例。我想以研磨堅果製成的,就等著我下一次到土耳其體驗過後再給各位報告囉。遠程目標則是來一篇:「Halva流傳地區的民族誌」-歡迎各位嗜甜如命者加入研究計畫;甜死人不償命喔。
Gulab Jamun:如同艾許維亞雷依(Aishwayra Rai)之於印度美人;把Gulab Jamun視為北印度甜點的代表可說是當之無愧。舉最簡單的證明來說,連台灣的印度餐廳都有這夢幻的油炸甜球-連吃的不算太甜的同胞都能接受,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了-當然憑良心說,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還是甜得有點超乎預期… …在印地語中,Gulab意思是「玫瑰」;Jamun是一種生長於印巴一種數目的棕褐色果子-這兩者合在一起正好解釋了這甜球的來頭:浸泡在玫瑰糖漿之後變成深褐色的麵球-正好像是果實。有點不好做-端看你對火候的掌控能力囉-麵糰主原料是麵粉、奶粉、奶油、泡打粉和少許提味的荳蔻。揉成球之後要油炸;前面的步驟難不倒大家,然之所以這向甜點進得了餐廳檯面、上得了國際市場就是因為它部分製作過程的難度-顯現在油炸這步。為了每一顆生麵球由裡到外變熟而又不能燒焦,專家建議用中小火;一次幾顆慢慢下。每一批在鍋子裡都要用鍋鏟輕而均勻地攪動,以避免受熱不均-這裡說起來很簡單,好像我也是專家一樣,但我現階段還做不出成功的Gulab Jamun是不爭的事實啊-由此可見在台印度餐廳還是三兩下的,呵呵。油炸同時也要煮糖漿-使Gulab Jamun之所以嚐起來有種神秘的異國風味另一個關鍵也在這裡:糖漿不只是糖漿;是加了玫瑰水/番紅花的糖漿。要知道,番紅花可是當今香料界排名數一數二的貴族-標價不言自明。像我這種平民看到印度菜食譜時,通常是自動掠過的。但還是有網路印度菜達人眼睛發光地描述番紅花的效果,所以還是誠心推薦有興趣的大家一試喔~可以做一份給我鑑定鑑定喔(推眼鏡)。油炸過的麵球浸泡在糖漿裡的時間看個人。捍衛印度菜正統的人會說至少一個晚上;我們這種口味清淡的台灣人呢,大概一到兩小時就可以了~當然想要體驗正宗的人可以試試糖漿沐浴過一夜的Gulab Jamun,作者的溫心小提醒是:你最好牙齒夠健康喔。
還有其他Gulab Jamun的表親們在此無法一一詳述:一則秉持著做研究的中立守則,沒去過南印、還沒體驗「在地」「正宗」口味;只吃過北印度賣的南印甜點;這比較的樣本還不夠啊。二則是我用在食物的篇幅上似乎有點太多了!?(私心啊… …因此在還沒喪失理智之前,我要打住了!)即便如此,根據原料和做法還是可以跟大家介紹介紹的-同樣是油炸麵點浸潤在甜甜的液體中:Rasgulla和Ras Malai-共同的特色都是奶香十足、甜得泛膩-自詡為愛吃甜的朋友們,沒吃過印度的甜點別說你耐甜度高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