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冥想、瑜珈似乎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在我眼中,都是構築印度人內在宇宙的要素。儘管表現形式迥異,然而都有幫助印度人面對生活的效果:冥想與瑜珈讓人關注內在世界、讓身心取得協調與平衡;電影是一劑嗎啡,以繽紛的色彩、熱鬧的音樂和童話一般的情節攫住人心;讓人可以短暫地忘記現實的痛苦與紛擾,在夢一般短暫而美好的世界放鬆、滿足、並且重獲對生活的希望。
看慣好萊塢電影的人都對印度電影嗤之以鼻;嫌她的浮誇、老套和虛假-聰明好思辨如印度人怎麼會不知道電影裡的東西是虛幻的呢?那為什麼明知如此,大家還是這麼愛看呢?一則因為價錢-做為一種娛樂,看電影是廣大中下階層人民都能夠負擔得起的消費方式。再者因為表現生動、內容簡單,即使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人也能理解;比起閱讀,是門檻更低的消遣活動。因此自從發展了本土電影工業以來,電影可是大大風靡了百姓-從首都到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從政商名流到清潔工,從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到基督教-電影似乎是共通的語言。而在這塊旋律與色彩一樣豐富的國家,音樂也成為重要的行銷手法,因此發展出了印度特別的電影/流行音樂文化,意即:每一部電影都會推出至少5-6首讓人能琅琅上口的主題曲,如此不但能幫助行銷電影,沒看過電影的人也會去買電影原聲帶、然後極有可能不久之後就會去找電影來看了。
[帝國玫瑰]宣傳照 |
一直很欣賞之前一位教全球音樂文化的老師所說的話:『大多數印度人的生活很辛苦,這不用電影來教,他們早就知道-電影提供的是一個宣洩的出口。』也因此有別於電影在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教化大眾之用,這邊的電影製作首重娛樂性;得要符合大眾的口味才會賣座-也因此儘管故事是多麼的公式化,印度人依舊津津樂道。更有甚者,在電影裡被崇拜的明星,因為經常扮演的角色賦予觀眾對他的正面印象,還能跨界經營其事業版圖、成為奠定進軍政壇的基礎呢,比如影帝Amitabh Bachan。
在這次來印度之前,我從沒看過印度電影-由於根深柢固的成見-來到這邊以後,一天閒來無事的週間下午,一位錫克教朋友邀我一起去看部電影;一部他已經看了兩次的電影!-這我就好奇了,到底是怎樣好看的電影會讓他願意掏錢進戲院三遍呢?(事實上,他在我之後又約了其他人去看,所以肯定是三遍以上了!)那正是2011年夏最賣座的寶萊塢電影【Zindagi Na Milegi Dobara】-故事主線用最簡單的言詞描述就是:失志的優秀單身漢(當然是最帥的第一男主角)與神秘女人在異地邂逅,然後克服萬難,終於在一起。另還有兩個支線:一個是即將步入婚姻的男子面對感情的遲疑(當然結尾是欣然踏入婚姻),最後是家庭關係有待釐清的男人(第三男主角,也是擔任丑角的那一個)。這三個男人因為大學時代的一個約定-婚前的單身派對(旅行)-重新聚首;一起在富有異國風情的西班牙展開一場心靈追尋之旅。結局當然是賺人熱淚的皆大歡喜。
這樣被我說起來很無聊對不對?但是說真格的,身在劇院,就是會被劇情牽引、被渲染、被感動!就像羅曼史總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愛情主題的作品亦有亙古不變的地位與影響力;換句話來說,就是票房保證。特別是近幾年來,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寶萊塢在保有印度電影的精華元素之餘,也走向精緻化的路線-對歐美文化耳濡目染的台灣人如我,似乎嗅到了那熟悉的崇洋氣息!?一法國精品名牌包、德國名車、第一男主角在英國工作、旅途在西班牙展開-一方面反映出新興一代印度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一方面又能藉這種置入性行銷打入國際市場-實在是相當國際化啊。就連印度電影慣常出現的歌舞橋段,在本電影當中也相當不突兀地出現;還有穿插西班牙文歌詞呢!讓人耳目一新-無怪乎印度人讚譽有加。雖然已經有女生採取主動、騎野狼重機去追男人;然後帥氣地給他一吻-看起來很挑動觀眾的感官,然而社會認定的價值依舊未被動搖-看完不會/也不需要思考,但是從戲院出來大家都開開心心-也許這就夠了。
之後又陸續看了幾部各國朋友都推薦的印度片-嚴格說起來,這幾部片子都不算是傳統經典;但正因為它們觸及了印度社會敏感的議題;各以其不同的方式撼動觀者-同樣讓人又哭又笑-因此深入人心、風行世界各地,方興未艾:分別是2009年的【3 Idiots】(三個傻瓜)和2010年的【My Name is Khan】(我的名字是可汗)。
第一部暗示了印度的社會階級(根植於種姓);並透過「離經叛道」的主角,大大地譏諷了印度的主流價值一番:誠如我們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印度現代(中上層)社會則有類似的:望男成工程師、望女成醫師的迷思。千千萬萬的印度學子前仆後繼走上長輩期許之路,而終其一生活得不快樂,許多年輕的靈魂在壓力過大而沒有情緒出口之餘,選擇自殺一途-聽起來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吧?-但其仍能夠「不讓人反感」地處理該議題關鍵就在於:金牌演員的人氣加持、讓人產生共感而能掬一把同情之淚的插曲、使人拍案叫絕的經典台詞-即使觀者如你我都能預料到一定是Happy Ending,卻還是深深為之著迷不已。也因此,這部片甫一推出,不但在印度本土大賣,還延燒到了週邊東亞國家-這部片也是第一部在香港電影院播出的印度電影-足見其影響力。
第二部片是展現了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由美國帶領的反恐風潮衍生出的過當反應-對世界各地泛伊斯蘭教信徒所造成的影響。而在印度這個多元種族/宗教匯集的大陸,為數眾多的穆斯林以及和穆斯林外型頗相似的錫克教徒等也受到了波及、偏見、歧視、霸凌,甚至造成不少無辜的人喪生。本片故事背景在所謂種族大拼盤的美國,主人翁是一位有著典型穆斯林姓氏(Khan)的亞斯柏格症患者,雖然天資聰穎,然語言/感情的表達卻有障礙。因為某個意外,使他踏上尋找美國總統之旅-為的就是要跟總統說:「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讓美國總統告訴世人這件事,並還給他摯愛的親人一個正義。在寶萊塢天王沙魯汗(Shahrukh Khan)精湛而完全不誇張的演技詮釋下,人們深深地被他的執著與善良所打動-穆斯林不是壞人、基督徒不是敵人;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做壞事的人才是壞人-無關乎種族與宗教,而是普世的人道關懷與價值。在這樣國際化的背景脈絡下,並無大家對印度片一定有歌舞橋段的認知;可能也是因此,這部-相較其他寶萊塢大作-相對寫實的電影獲得了世界廣大觀眾的認同與喝采,『原來印度人也能拍出這樣的片子呢!』更在好萊塢創下佳績。
以上淺談的三部電影與其說是傳統認知中的經典-比如帝國玫瑰-毋寧說是在新世代的探索與實驗之下,成功創作出的時代之聲。為娛樂性賣座電影充斥的印度市場,注入一股蓬勃生機-雖然將人們拉得離夢更遠一點,但是希望與積極不變-也許這也代表這個古老帝國邁向下一階段改變/成長的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