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2012年7月中國西北行 (5):桑科草原「渡假村」



7/6是萬眾矚目的甘南藏族自治區桑科草原的行程。我跟大家一樣有對草原牧區的美好想像-那是天藍草綠、歌聲與酒香繚繞的地方。可是近年來隨著興趣而深入,我卻也對西藏-作為一個民族文化的整體-有了更多面的認識以及更複雜的情感。就像一見鍾情開始的一段關係,中間勢必會經歷想像與現實的落差;而認清真面貌之後是否還能繼續,那就得看愛得深不深、信念堅定與否。對於西藏亦如是。在看到了儼然已成「小成都」的拉薩,以及自由、安逸但也充滿不確定性的達蘭薩拉,我好奇這個所謂保留西藏草根性之所在的安多會是怎麼樣。

沒吃紅景天的我在大巴駛近夏河縣的途中,心臟明顯地噗噗了兩下,有種久違的熟悉感;想起的是2010年到西藏自治區時,領隊告訴我們的三字訣:『慢、慢、慢』。到達夏河縣之後的第一個點是拉卜愣寺,其為格魯派六大寺,重要地位不言自明。然相較於衛藏的格魯派大寺,這裡顯得清淨許多。
前來禮拜的當地居民依然故我地行五體大禮、口中唸唸有詞地順時針繞寺而行;彷彿與我們這些外來不速之客身處兩個平行的宇宙。惟有小到還不會說漢語、小到還不知道禮佛為何物的孩子在院落四週遊走嬉戲;等著家長禮拜之餘用一雙好奇的大眼睛看著鏡頭,將自己人與外人都看在眼裡。
從善如流的阿卡們為一團又一團的遊客以帶有些許腔調的普通話講述一則又一則的事蹟;有如日常操課一樣熟悉而制式、似乎已習慣觀光客的「哇~」「哦~」以及對想偷拍的群輩做出相應的訓斥-卻對我這種好奇寶寶意外的提問顯得有些侷促。
老實說我對寺院具體設施沒有太大感動,惟在甫進經堂裡便撲鼻而來充塞鼻腔、呼吸道、與肺臟的酥油奶腥味之際,感到一陣激動-那是在達薩楚拉康寺所沒有、睽違兩年的味道啊… …過了兩年,我又回到這熟悉的殿堂,一如我當初的祈願。因緣也好,巧合也罷,我都感激。但願下次我能帶著準備更豐富的自己來到這裡。

因為沒有宗教熱誠,亦無太多可以拍照獵奇的地方,於一般觀光客而言不是個需要久待的地方。於是草草來了幾張到此一遊的紀念照,我們團便揮別這塊佛教聖地。因之我可以確定,無論政權遞嬗,藏人的土地終歸是藏人的,因為基本上漢人與藏人呼吸的空氣是不一樣的;他們對眾神佛根深蒂固的信念不存在我們賴以為生的空氣元素中;內嵌在基因裡的禮佛行為更不是我們模仿得來的-用身體來崇拜與只用手指按快門-這明顯說明了我們之間的差異、暗示了我們永遠只是這塊佛土的過客。

之後便前往桑科草原。我心情本來既忐忑又興奮;想到終於要看到鄭金德教授所描述的原汁原味藏區-女主人一手抓牛糞當燃料、一手給我們捏糌粑、煮奶茶-直到大巴駛入園區入口、上面寫著『桑科草原風景區』;然後我們停在『拉卜愣草原度假村』前。及目所見,整個「草原風景區」內盡是用柵欄區劃而成的草場,坐落其上的是仿藏式帳棚外型設計的平房。而這一塊塊地又分屬幾個和我們「拉卜愣草原度假村」一樣的旅遊觀光空間,亦即人工
營造出來的藏式牧民生活風情。少不了還有身著傳統服飾的藏族青年男女唱敬酒歌、為我們獻哈達、陪客人圍著篝火唱歌跳舞,以及烤全羊。在場的台灣學員莫不興奮地找馬騎、找景拍攝個人專屬的阿爾卑斯少女風情照-當然我並沒有自外於這一切;我不是真正的民族學者,我也不想難得來到此地卻因受不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自命清高、不屑一顧-我甚至還買了要給達薩友人的念珠以及有著格桑花圖樣的披肩要給母親當伴手禮。然草原陽光再燦爛、民族風情再絢麗;在觀光客一廂情願的想像(所謂「心靈故鄉」、「人間天堂」)之外,依舊遮掩不住我所看到的… …

在這看似烏托邦的草原風景區裡,穿著民族衣飾的藏族青年男女,在他們土生土長的家園,為漢人老闆工作、服務外地(主要是漢人)觀光客。接待客人沒什麼可恥、服務業沒什麼不好;能賺錢的無煙工業不是兩廂情願、皆大歡喜嗎。然而我這邊想說的是,少數民族也是人、也和我們一樣有提升生活質量的權利;觀光客不應一味指望人家就應該放牧牛羊、成天喝酒歌唱。如果是出於自願而選擇逐水草而居那無可厚非,就怕是因為沒有選擇才如此。
這些外表富特色的青年們在光鮮亮麗的打扮之下,有著一點也不足為外人道的就業考量:因為錢不夠,所以高中一畢業就得出來工作-無論自立更生或賺錢養家-開始工作之後回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更何況大陸的高考對一般漢族都吃力;必須投注大量時間、金錢與心力準備,這對大多牧區經濟拮据的家庭來說,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是奢侈了-因此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水平相對低直接造成的影響就是人力素質無法提生;如此的人力自然工作的選擇有限。這樣的條件制約下,許多人傾向緊抓著「民族特色」營生-至少是技術不密集、比較快上手的工作。而這樣的工作能賺到的錢想必是不多的了… …如是陷入了邊緣化的迴圈。

『可你自己不也嚮往所謂西藏風情嗎?』
我不能否認。但我更希望這種謀生方式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不管當權者是誰,對於牧區藏民的政策要務都應該是:
提升教育水平
保存與宣揚固有文化
誰說現代化的進程就是必須犧牲掉民族文化的特色?誰說為了維護民族文化就得讓少數民族與文明隔離?一個民族的精神在其文化傳統。當今世界各地西藏研究學者與西藏活動分子真正擔心的不是中共動刀動槍來硬的,而是人口遷移政策-潛移默化地稀釋雪域的種族與文化濃度。最可怕的不是一次死幾個藏人;而是新一個世代對前代共同記憶的遺忘-至今西藏-以圖博之名-仍活躍的關鍵不在人數多寡,而是在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仍然持續著;姑且不論這股力量的大或小;它存在著。
我喜愛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我也喜愛西藏/圖博。我無法告訴你我明確的立場,我只希望,讓藏民能夠在保有自身文化識別標誌之餘,也能夠享有現代人生活的舒適與安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