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哪嗎司爹~」-印度打招呼二三事



跟我們一樣有悠久文明的印度,在分明的種姓制度之外,也有繁複的交往儀節要注意。只是不像我們,經過一世紀的西化洪流,已經鮮少有人還拱手作揖-在印度,各種招呼的禮儀依然被大多數人們遵循著-從跟不同對象的不同招呼方式,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與輩分;比起當代兩岸三地,印度似乎更能稱為禮儀之邦!?我納悶著。現在就來跟大家聊聊在印度打招呼的二三事。
無論你來過印度與否,想必都能對 “Namaste” 耳熟能詳吧-這就是在這片廣袤土地上通用程度最廣的招呼語-拜大眾傳媒所賜-即便每個邦都有自己的方言,至少這句話還是能被理解的。類似的說法還有Namaskar;都是印度語(Hindi)的:日安、你好的意思。
至於我所在的旁遮普邦;也就是錫克教徒的大本營,則又有旁遮普語(Punjabi)的版本-Sat Sri Akaal-直接翻譯起來就是:「神是至高的真理」,這倒是和遠親伊斯蘭教伊斯瑪儀派的 “Ya Ali Madat"(願崇高的真主助你)有種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兩種版本就像歪果仁在台灣跟你說「你好」或「哩厚」一樣,讓人感覺比較拘謹、比教生疏。在一般的場合,其實英語的 “Hello” “How are you doing?”或是國際年輕人都「瞭」的 “What’s up?” 其實就ok了。

除了口語表達,很多傳統的招呼也必須要配合肢體語言表示。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雙手合十-手勢的高度取決於你對對方的尊敬度;一般而言對長輩或貴客,手的位置大概與前額其平。如果是一般平輩或晚輩,則在胸口附近即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美的表達方式;作揖感覺有點官腔、大鞠躬感覺太過疏離、臉頰啵三下又有點親暱得讓人害羞-合掌讓人想到某些宗教祈禱/祝福的動作;讓人感到祥和及溫馨。微微頷首並揚起嘴角,更傳達了恰到好處的親切感。也因此我開始身體力行這樣的方式-
第一次見面時雙手合十,「請多多指教!」;
道謝時雙手合十,「謝謝招待!」;
道別時雙手合十,「祝福你,我們下次再見!」
誰說只能很西化地揮手說嗨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顯在地文化的招呼法,那就是摸足禮-這是沿襲自過去階級更加分明的時代,下對上表示敬意-奴隸對主人、平民對貴族、信徒對聖人、學生對老師-我在旁遮普一所小學擔任圖書館館員的時候,有天我在走廊上,竟然有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迎面而來、彎腰伸出右手輕觸我的膝蓋,然後把手再放回胸前(大概在心臟附近的位置)-讓我驚訝了一下!雖然我事前不清楚摸足禮的確切意義,但僅從位置的落差(我身上較低下的位置和他身上較高的位置),也讓人意會了些什麼-『我似乎沒資格受到這樣的敬意吧!?說老也不構倚老賣老;說尊貴嘛~也不過就是個膚色稍為明亮一些的歪果仁吧。』這是比較寬鬆的一種變體,最標準、最嚴謹的呢,就是真的得屈下身來摸對方的腳、然後再把那隻手收回來;接觸自己的前額-代表的是自己用額頭與對方的腳接觸。當然也顯示出身分尊卑-『我這麼低賤,怎能跟對方平起平坐呢?』
有次在保護節(Rakhi Bandhan-後面會詳細介紹),我受到同事邀請,與她一起回到民風純樸而保守的鄉下婆家(位在印度及北的Jammu),當她一看到婆婆-雖然她們婆媳倆感情好到像是親生母女-但她還是對婆婆行摸足禮。當我正要有樣學樣時,被她制止了-她笑著說,『只有婆媳要這樣啦!外人就不用了-而且你是我們高貴的客人耶!』反而婆婆張開雙臂,要與我擁抱-

說到這個身體親密接觸的這個招呼法,擁抱,馬上讓我聯想到拉丁民族的熱情傳統-雖然文化脈絡不盡相同,但都顯示出民族本性的親切、熱情、人際關係之緊密。在印度這邊,相較於雙手合十,其實擁抱在親友之間更為普遍-不分輩分-這是一種更為純粹表達愛與關心的方式。而握手則多見於比較正式的場合或初次見面,這似乎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通常是不會出錯、造成尷尬的招呼方法。

在這邊也許要感謝歐美主流文化,讓世界各個角落的公民能夠找到一種普世的溝通方式-(美式)英語、好萊塢電影和英語流行歌曲-這讓來自不同母文化的我們可以很快找到共通的溝通方式、話題、興趣,進而締結友誼。然而這似乎也幽微地形塑我們的價值觀;彷彿戴上一副有色的眼鏡看人;對於不知道酷玩樂團、對蘋果系列科技產品不熟、不懂得喝咖啡雅緻的人-好像就失去了成為朋友的資格。有了英文,我們往往就失去從新朋友身上學習其他語言的動力;有了共同喜歡的西洋流行歌手,就沒有了欣賞異國音樂的耐心。就像我在台灣認識的以色列朋友,大家因為他們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流利如英美人士的英語能力而容易與他們成為朋友,然而對於孕育他們的文化-猶如史詩般耐人尋味的歷史進程和複雜而美妙的種族基因庫卻一無所知。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有歷史學家曾說過,每個獨立個體身上都是一部微觀的時代史/地方史-之所以要到泰姬瑪哈陵,不是為了拍下它有多美麗-明信片世界各地都有賣;多的是出自攝影大師之手的作品-而是試著從印度人的眼中感受它存在的意義;並從歷史的厚度中瞭解它做為人類文明象徵的特殊性-因此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認識你:
Namaste!(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