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當平行的時空產生交會的那一刻,夢想成真! / 紅色的書

芭芭拉雷曼 (Lehman, Barbara). (2005). 紅色的書. 台北市:天衛文化.

本書最令人驚艷的就是雙主軸故事情節的進行-透過畫面分隔經確的配置,兩個不同時空的同一時間點,同時並列在讀者眼前。乍看是巧合、是驚奇,但細看後會發現作者所下的功夫。因此就視覺效果而言,與其說這是一本兒童的圖畫書,倒不如說這是個現代藝術的作品-呈現出紙上電影短片的感覺。
這代人讀上一代的經典,而下一代人的經典,也有賴於這一代的創意-這位作者,融當代藝術技巧於一本版式傳統的書中;創造出了具有現代性的經典之作-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讀者,同樣能產生相當的閱讀樂趣。
一開始,是從一位住在中高緯度的都市小女孩,撿到一本小紅書開始。
宛如搭著直升機橫空而降,小女孩的目光從上而下、由遠而近地落在沙地上的小男孩;小男孩撿到一本小紅書。
小男孩翻開紅書,宛如都市叢林間飛翔的鳥兒,在大廈千百扇窗中,目光落在窗邊,正在閱讀的小女孩。
在最中間的跨頁,左右兩邊,手上各拿著一本小紅書的男孩女孩,看向畫面外的我們,好像在看-正在看這本書的-對方;好個永恆的一刻。

然後隨著女孩在街角遇見了氣球販子,透過氣球飛到小男孩所在的島嶼,兩人-透過書中書的視角,我們看到了-終於相見!

而在飄著雪的街角,有個大人正拾起女孩遺落的小紅書。
最後一幕,是這個騎着腳踏車回首的大人,彷彿注視著畫面外,拿著小紅書的我們-另一場旅程,正要開始… …

這沒有文字的設計,讓讀者可以用自己的觀點詮釋這個故事-一如我在前文的故事概要,但更不如說這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是直接親近小朋友的圖書,也是讓成人親近自己心裡那個小朋友的文本-在其中我們找到了平時壓抑著的,對遠方的嚮往、對冒險的期待、實踐所需的勇氣,以及“不可能“
的可能性。本書繪畫線條相當簡約,顏色平實。但正是這種含蓄表現-與故事情節的天馬行空產生出相當的張力,所營造的整體效果超乎期待。

迪歐老爹的計程小巴 / Le Taxi-Brousse de Papa Diop

Epanya, Christian. Le Taxi-Brousse de Papa Diop. (2005). Paris: Albums Jeunesse.


個人生命歷程有一大部分與哺育我們的鄉土息息相關。在地文化的氛圍和重要他人都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以及人生道上的選擇。
席內跟著迪歐老爹的計程車到處跑:從面對壓力的正向思考、對工作的專業與熱忱、甚至是生活態度的樂觀積極… …都不知不覺中對席內起了楷模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潛在的生命教育:感受婚禮的快樂、喪葬儀式的肅穆、還有迎接新生命的喜悅。結合了當地特有的風俗,更增加了席內對個人生命、社會生活的高度認同感。最後,在老爹光榮退休之際,而席內正要步入社會-他選擇的工作是:當地交通博物館的解說員。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首先受到吸引的就是豐沛飽和的色彩,和粗獷中見巧思的線條-十足的熱帶風情-看慣了日亞出版業界一片柔和溫婉的畫風,這種實在令人耳目一新,並感受到一種民族性的熱情。
再進一步看細節,異文化象徵-濃厚的在地氣息-洋溢:融合了非洲當地和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寺廟、土耳其藍的天、椰林、黃沙、寬大鮮豔的西非風衣袍和婦女的頭巾相互輝映;和黑人穆斯林頭上的小圓帽對比成趣。還有當地生活的場景:計程車怎麼搭法,隨興所至的派對等。

不但具有對塞內加爾在地的小讀者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之用,對來自異文化的我們更多了一層文化的彩繪玻璃窗可玩味。雖然在一開始,對我這種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讀者是相當大的挑戰,但在下了一番功夫翻譯、查詢後,卻發現這是相當大的樂趣,比如說:Sinegare,
Marabout, 和Djembe… …這是以歐美中心導向的眼光所看不見的,孩子的世界。

一隻想當貓的老虎 / A Tiger Who Wanted to Be A Cat


Sepadi, Jamshid and Amirsoleimani, Amir. A Tiger Who Wanted to Be A
Cat. (?)., 台北市:紅耳朵文化 (台北) 贈台大圖資系].

在世界上某個不知名的森林深處,有隻寂寞的老虎。他很想和大家做朋友-可想而知,誰敢靠近他呢。有一天森林裡來了一隻和他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只是迷你版-的動物。
那隻動物自稱為貓。老虎很好奇這個好像他表親的動物怎麼過生活的。貓說他是人的寵物。她跟人們撒嬌,主人給他牛奶喝;還會搔搔他的下巴,讓他覺得很舒服。
老虎決定當一隻貓。
老虎步出林外,首先他遇見了一個農夫。在不嚇著他的情況下,他們兩個好好談了談。農夫答應老虎,讓老虎當他的貓。可是回到家以後的情況卻是,女主人不喜歡他。因為老虎把家裡的奶都喝完了,而乳牛看到老虎,都嚇得泌不出乳汁了。
老虎自認為當貓當得很好-可是人人都還當他是老虎。牠必須離開。
之後好虎碰見獵人。獵人一看到一隻那麼怪的老虎,想到了一個妙計。他用鍊子圈住老虎的頸子,將牠帶到一個鄰近村莊的廣場上,讓牠聽命耍把戲。
村民都覺得很新奇,紛紛丟錢在老虎面前。老虎被幾個錢幣砸痛了,不禁本能流露;大叫出聲!
村民都嚇跑了,留下老虎一個在廣場上。
老虎不知道貓是不是也過這樣的生活,但牠終究不是貓;牠是老虎。他不需要這樣過日子。
最後老虎掙脫了鍊子,走向叢林深處,再也沒有人見過牠。


這是有關自我追尋的文本。個人認為比較適合年紀稍大的孩子看;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檢是這個故事:就天性而言,老虎本來就不是群居的動物,因此這段與他人相處的體驗,讓牠終於認清自己本來應該屬於哪一種生活;有點像是頓悟出家的僧人一樣,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找到自己“而終於超越了低層次的芝麻蒜皮小煩惱、擺脫了不屬於自己的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就一般的習慣,讀者將自己代入角色看故事-那麼老虎不再是老虎,而是人,是自己;是有情緒有思想、有親近人群之渴望的我-那麼經歷過這麼一連串的體驗,最終卻沒有解決核心的問題,感覺會有那麼一點失落-雖然這只是一本書;但不符合孩子心中(對角色/對自己)的期待,可能並不是純然正面,或是說,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文本-有個大人帶領思考會是比較好的閱讀方式。
繪畫風格-由於我挑繪本首重第一印象,所以這也是為何雖然故事內容不好處理,但我卻選了的原因;老虎無辜的眼神表現的非常生動;不需要文字我就可以看到他的迷惘與困惑-所以我會想知道故事到底在說什麼;配合著鮮豔的色彩和異國風情的事物描繪帶領我進入了一個遙遠的故事國度。

不停的沙漠行旅;延續的家族眷戀 / Evergreen

Kashkoul, Mahdokht and Elham, Asadi. Evergreen. (?), [紅耳朵文化 (台北市) 贈台大圖資系].

爺爺和莎里拉有個約定。
那是在踏上絲路之旅得前一夜:莎里拉看上了爺爺院子裡的一棵常青樹;那不是平凡的樹,那是夜裡會被月光籠罩、用清澈湧泉澆灌的常青樹。
爺爺承諾會把這株常青樹寄到莎里拉手上。-可是沒有住址,究竟要怎麼寄呢?
奶奶不看好,但爺爺不放棄。經過徹夜努力,爺爺在奶奶的披巾一角畫上了美麗的常青樹圖案。
沒想到市集裡的婦女們、長官們、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受到這個別緻圖案的吸引;紛紛在自己的配件以及各式各樣的地方、以各種各樣的手法,裝飾上了常青樹。
可是又怎麼能確定常青樹到了莎里拉手裡呢?絲路這麼長,撒馬爾罕、印度、西藏、中國都有可能啊!
隨著日子過去,莎里拉已經十六歲了。爺爺心上的石頭還沒放下。有一天奶奶突然找到了櫃子裡的白絲緞-她靈機一動,告訴爺爺一個主意。
兩年後,在中亞某個角落巴扎爾(Bazaar,
新疆中亞地方對市集的稱呼)逛街的莎里拉看到了一匹亮眼的大披巾!那是白如月光的底,上面有著她念念不忘的常青樹。拿起來湊近自己,還聞到了熟悉的橘子花和牽牛花的香味-
那是記憶中老家的味道-於是莎里拉感動地買下了這匹布。她知道:爺爺實現他們的約定了。
而這個常青樹的設計,也在伊朗流傳開了。也許,每個伊朗女孩家裡,都有一棵爺爺以泉水澆灌的常青樹呢。


這本書是我在系上兒童圖書室找,一系列譯自阿拉伯文的平裝兒童小書。由於這些-來自與台灣並不熟悉的文化區-之讀物,可能大家也比較陌生,於是我在此先簡單敘述故事情節-如上所示。
本書-雖然已譯成英文-仍可見其文辭所表達出意境的優美;特別是在描述爺爺院子裡的常青樹在夜裡的情景-讀者彷彿能在腦中勾勒出一幅隨著夜風輕輕搖曳的樹與庭院與月光;而鼻尖似乎飄過了花香和中東特有的香料味…

插畫與故事不同人-而以另一種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相較於文字“彷彿以透明水彩暈染的畫面“,繪畫則顯得粗獷、看似原始又好像具有後現代藝術的表現法。顏色以咖啡色為底-塑造出大漠家園的氛圍;主要配色則是紅色、綠色和黃色-鮮明而有活力,象徵著遊牧民族的生活元素。既可以配合故事,獨立出來也很有看頭。

我選這本-異文化的生活寫照-主要是作為一扇文化之窗。以普世情感(親情)為針,民族色彩為線;交織成一塊樣式新穎,但一樣保暖的披巾;希望讓更多的在地小朋友貼近地裡上相近、但文化交流遠不及歐美的中亞風土民情。


給大人與小孩-卡爺爺的異想世界 / 書看書, 魚釣魚



卡斯特提斯 (Kasparavicius, Kestutis). 書看書,魚釣魚。(2002). 台北市:格林文化.


就畫風來看,卡爺爺未必是最迷人的;但一定是最獨樹一幟的。就內涵而言,卡爺爺未必是最迎合小朋友的;但一定是最值得玩味的。
我們看得出卡斯特提斯畫風之嚴謹細膩:是圓是方、面部五官、關節、軀幹、與生活物件-無一不在精準的簽字筆線條規範內;這是許多童書插畫家身上並不普遍的特質。然而與之強烈對比的是:精巧而機智的幽默感。以下將就
“書看書,魚釣魚“迷你故事集,選出幾則稍做說明。

在[愛情故事]中,貓小姐愛上了冰箱先生;不只高大帥氣,還具有“內涵“-特別是上層的酸乳酪。她試著想向冰箱先生搭訕。冰箱先生沒有理她。
於是貓小姐打開冰箱門-抓出那罐酸乳酪,舔得一乾二淨,還吃了好多冰箱裡的其他東西。
吃飽了,她瞥了一眼空空的冰箱;自言自語道:“唉~它看起來一點都不帥嘛!“
[書看書]裡,畫面上戴著眼鏡的大部頭聰明書,手上拿著快樂小書;頭上看著他的是悲傷小書。聰明大書喜歡一邊看著快樂小書,一邊呵呵笑。背傷小書專門研究大書,不過腦子裡裝越多東西,他就越悲哀…

這時候,聰明大書就會一把拎起這可憐的小傢伙,把他腦子裡亂七八糟的念頭通通倒出來-於是他又變回一本簡單可愛的悲傷小書了。
文末作者加一句:“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想太多的。“
還有單純可愛的小故事像[洋蔥的眼淚]:
事發起一個跌倒的小洋蔥,哇哇大哭。他的朋友大洋蔥看到了,忍不住哭了起來。一旁的紅蔥頭也留下同情的眼淚… …事情就這樣越演越悲哀。
大家都知道,洋蔥的眼淚和悲慘的愛情電影一樣,有催淚效果。結果廚房裡所有洋蔥都哭成一片-而我,也被傳染:當我剝洋蔥來煮湯時,也流下眼淚。

我想我不需要用直接的、“富教育意義“的話為我讀的每則故事下註腳。這種深入淺出、文圖並茂的呈現,大人可以透過問題引導小朋友;大一點的兒童更是可以直接瞭解表層的啟示;甚至再大一點的我們,都可以經由這些幽默諷刺的小故事-觀視自己,思考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卡爺爺擬人化的功夫了得:每一個物件上的表情都傳神地表達出情緒與個性,為文字部分增色了不少。

美國的歷史;家族的旅程 / Show Way

Woodson, Jaqueline, Show Way. (2005). New York: Putnam Juvenile.

這是寓整個非裔美國人的歷史於家族記憶傳承的故事。
而這個傳承,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透過羈絆至深、眷戀至濃的母系血脈-代代相傳。有別於父系歷史眼光傾向著墨於肅穆的壯烈;母系以其陰柔而綿長的影響力持續著-在社會底層-不曾停止。

象徵是一條綿延不絕的百衲被;由家傳的針線縫製而成。上面的圖案獨特美麗,而有不為奴隸主(壓迫者)所知的秘密:有慈悲守護者月亮、有指引方向的北極星、更有條領導黑人同胞自由與希望的路。透過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體驗,老一代的經歷一再重現,彷彿是嵌在家族基因的記憶。同時,隨著路的鋪陳,子孫輩的生活也不斷地改善;活出屬於個人的精彩。而就整體來看,也是家族的發光發熱。
我們看到顯露在晚輩身上的才華-無論縫紉或書寫-都是展現生命的美。透過這些不盡相同、對身世的讚美以及對前景的期待-以愛貫穿;生生不息好比拼湊連接百衲被的那一條紅線。
看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蓬勃的生命力,和溫暖的母性光輝。
經由流暢優美的韻文體行文和柔和亮彩、生動的人物神情刻劃,加之以沒有邊框、盈滿一整頁,甚至是以跨頁呈現的篇幅-更有渲染氛圍的氣勢;而令人能細細玩味、低迴不已。

附帶一提,這位插畫者在本作的人物畫風,讓我聯想到了本圖作家張又然的[少年西拉雅]:臉部輪廓細膩-而帶有美化過的-寫實畫風;反映民族特色,又能精準地捕捉情緒,非常能打動讀者的心。
這無疑是一本能夠強化非裔美人兒童身分認同的佳作。此外,還有許多交織再插圖中-文字或新聞相片的拼貼-是讓大朋友小朋友深思或進一步探究的重要訊息。
總之,這是內容與表現等量齊觀、兼具美感和深度的圖書;適讀族群絕非只有兒童。

“ 你有看見我的貓咪,小老虎嗎?" / Heb je poes tijgertje gezien?

Hannig, Doortje. Heb je poes tijgertje gezien? (2006). Amsterdam: Leesplein.

這是個主題平凡、但情節充滿想像童趣的繪本。主軸是小女孩艾瑪找寵物貓的歷程。
“小老虎“失蹤一個冬天了。艾瑪天天都在花園裡大聲呼叫牠的名字,還搖著牠最愛的飼料,希望貓咪出現。甚至還挨家挨戶投遞她自己寫的尋貓啟事-直到有一天,媽媽提醒她,貓咪可能過馬路時不小心、被車撞了上天堂的事。
試過這麼多方法都找不到小老虎的情況下,艾瑪決定用爸爸放在穀倉的雲梯,爬去貓咪的天堂,看看小老虎是不是在那。
爬往天空的途中,她遇到了蝴蝶﹐小鳥和直升機;艾瑪問他們,他們都沒有回答。
爸爸、警察、消防隊員的勸導與威脅-艾瑪都不加理睬。
直到她終於爬到梯子盡頭,坐在一朵綿羊般的白雲上-遇見了死神Pierlala。
死神沒有回答她什麼,只是溫柔地摸著懷裡那隻垂垂老矣的兔子,然後消失。
艾瑪只好往下爬。
在穀倉門口等著她的不是媽媽、不是爸爸;也沒有警察和消防隊員-那是小老虎!艾瑪仔細看,鼓倉門後面還有四隻小貓咪;原來小老虎結婚去了啊。

有趣的是,本書豪不避諱地把死亡帶進內容中;這個對成人而言看似平凡的議題,對小孩卻容易顯得突兀且難以適當處理。作者用一個在當地耳熟能詳的鄉土傳說角色-流佈於歐陸低地文化區-愛惡作劇的死神,Pierlala-將死亡這一事實變得具體而比較不恐怖。
小孩可以透過身邊寵物可能面臨的事,去思考如何面對死亡-雖然不見得、也不需要真的理解,但透過大人適當地帶領閱讀本書,起碼不會在真的要面臨重要他人死亡時,有太多負面的想法;造成成長的陰影。而最後的喜劇收場-也是給小孩正向的生命期待:有死亡必有新生;生命有哀傷必同時存有可喜的地方。這是與一味高彩度、只有幸福快樂結局的童話不同之處。雖然對某些選書人來說可能有點衝擊,但是可以妥善運用的素材。
就繪畫方面,有別於讀者習慣的橫向發展篇幅,本書的每一跨頁,引導我們由下往上或由上往下看;配合書中情節鋪敘,顯得特別生動;而營造出進行得氣氛:特別是那慌張飛走的鳥兒-透過空間感的營造,躍然於紙上。輪廓筆觸樸拙而富童趣;顏色濃、拙,洽如其分表現出背景-冬天的感覺。總地來說,是本有個性的作品。

在異鄉,發現自己失落的那顆心 / Ernesto: Eine lange Reise auf Kurzen Beinen.

Stuhrmann, Jochen. Ernesto: Eine lange Reise auf Kurzen Beinen.
(2006). Zuerich: Bajazzo Verlag.

埃內斯多是個眼神憂鬱、個性耿直(從方方正正的身材看得出來)的臘腸狗。生活在大都市的他,就像是都市叢林裡的我們,日常生活步調平穩規律-很平靜,但似乎少了些什麼。然而也沒有動力去改變什麼。
十足的現代生活寫照。
直到那封來歷不明的明信片-出於一種全然的好奇心而不經意踏上了千里的旅程。
動機很單純:把信還給寄件人。
然而在過程中與形形色色的人互動,卻觸發了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原來他一直活在自己安穩的小天地裡,然當他步出了自己的世界,才發現到與人互動產生的火花,由其是從內文中許多對個性描述的用語:“友善“、“親切“、甚至是
“熱切“、“興奮“-我們看到了人性-至少在埃內斯多的世界-善美的一面;似乎也暗示了讀者:只要肯敞開心房,必能遇見世界美好的地方。
經過漫長旅程而回到家,收到來自大家的問候,驚喜之餘埃內斯多開始回信-這是主動的開始;他的世界變得更加寬廣。

又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這也是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漫漫人生,幾度我們都有過夢想,幾度我們失落、迷惘,但更多時候我們隨遇而安,不去看自己內心少了什麼、多了什麼、想要什麼…

送信到遠方,埃內斯多反而離自己更近:“原來自己缺少的正是人際關係“,或者
”原來我的生命就是少了這種使命感和熱情“-正如人類有時會為了發掘不同的自己,踏上陌生的旅程。無盡的例行公事雖然是維繫生活的要件,然有些時候這些東西卻會使我們的心靈麻木,或者把我們壓垮。於是有時候我們必須要跳離例行公事、脫離框架看自己。

本書的繪圖風格堪稱精美,而且作者還極富巧思地在小地方做了許多有趣的安排。很多令人莞爾的地方,我翻了第二次以後才
“發現到“。作者巧妙地利用形狀、色彩、對比的張力,營造出更生動、更能充分輔助文字內容的氛圍;使整體表達更具渲染力。-第一翻可能注意不到,但再細讀就能發現作者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