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來杯茶吧?」


印度人喝茶習慣的普及,我一出機場就感受到了。那是在機場外指定等待聯外巴士的時候;隨著我的第一個「印度時間」體驗一起到來:在距離約定時間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之後,巴士公司接待人員問我要不要茶,隨即從隔壁飲料攤拿了一個用塑膠杯裝的熱茶給我。甫接過手,我就開始猶豫了… …
「這麼熱的茶,用塑膠杯裝,杯子不會融化、釋放出毒素嗎?」
「人家都說印度不衛生,現在人家的好意就在我手上,我到底是喝還是不喝啊?」
褐色的茶湯看起來跟一般的熱奶茶無異;唯若隱若現的不知名香料味讓我感到一絲絲的印度風情。眼看著茶就要冷了,而且經過兩個小時在雨季室外的等待造成的口乾舌燥已是不爭的事實-於是我一鼓作氣把手裡的茶喝下。事後沒有擔心的上吐下瀉發生,連肚子痛也沒有。在台灣被一再警告的「千萬不要在印度吃路邊攤!」-沒想到我馬上就觸犯了呢。然而從這杯茶(Masala Chai),到日後的無數杯,我卻體會到了甜到牙齒發酸以外的更多東西… …

現在,就讓我來為印度香料茶驗明正身。世界上對於茶的稱呼主要可分為兩大系統,第一大系統是接近印地語的ㄑㄧㄚ,另外就是和英語類似的ㄉㄟ。不曉得大家在第一次聽到異國語言發音的茶,有什麼看法呢?至於我,聽到俄羅斯和印度人的chai,就忍不住驕傲地宣稱,「這是從中文演變而來的呢,要知道,你們現在天天喝的茶,可是起源自中國喔。」但我卻忽略了,一直習以為常的tea,也是來自中國發音-也就是福建廈門地區的閩南話:ㄉㄟˊ呢。
這就要追溯到偉大的人類文明資產、研究殖民心酸血淚史不可錯過的:絲路-隨著歷史的推移、地方興衰的變遷,絲路的路線有了分支。就出口茶的地點而言,早期葡萄牙人從澳門,較晚近的荷蘭人則是從福建、台灣一帶。大家知道,澳門是講廣東話的;廣東話的茶是ㄑㄧㄚ,於是輾轉從葡萄牙人手上得來的茶,就變成了該國語言近似ㄑㄧㄚ發音的外來字了。而荷蘭人的客戶們就用ㄉㄟ-因此就有了英國人的tea
可是,曾經是日不落帝國領地之一的印度怎麼是說chai呢?有兩種看法,其中一種還是得從葡萄牙人說起。身為地理大發現小尖兵的葡萄牙人,在東亞的貿易當然也不侷限於中國,印度果亞也是大本營,於是就從善如流地接受了葡萄牙人帶來的發音。然而有另一說-比較可信-因為中國與印度的交流早就透過佛教在上古世代熟絡了。因此一如其他比較早與中華文化有接觸的文明;像是阿拉伯語斯拉夫文化圈,都用漢語的「茶」(cha),印度也在其中。
每一樣舶來品在一個地方生根了以後,都會染上該地區的特色,比方:俄羅斯人的炊茶,日本人的茶道;符合印度終年炎熱的天氣,就是加糖不用錢、加香料提味的Masala chai了。在這個一年到頭流汗跟呼吸一樣自然的國度,因為補充能量的需求,在茶裡加入大量的奶和糖便是最快的方式。比方我所見到的,開長途巴士的運將先生停下來如果不是吃飯時間或是上廁所,那就是喝茶了。

雖然說印度每一個邦都像是不同的國家,但多少還是有共通的印度特徵可以說說的。首當其衝的就是茶。無論德里或孟買,無論喀拉拉還是旁遮普,你都會經歷「來杯茶吧?」的道地印度體驗:等待的時候喝、沒事的時候喝、飯前喝、飯後喝;一天到晚春夏秋冬,總是不乏喝茶的理由。一開始我是免為其難;「糖跟奶都是熱量啊!」但後來是從善如流。不知道為什麼,心浮氣躁的時候來杯茶總是能讓人冷靜下來、腦袋開始重拾理性運作;又餓又累的時候,來杯茶能同時溫暖肚腹和心靈;沒事的時候來杯茶,更是有放鬆醒神的效果-我不是在賣藥啦,0800就免了,你自己來一趟印度就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