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Салам Самбӯса ! 我的Sambusa處女秀

  從台灣機場新鮮出爐還不到一週,念茲在茲的都還是有關於塔吉克。日前整理行李,看到了我臨走前一天跟Guli要的Sambusa配方。那是以簡單的俄文單字加上符號與圖型示意成-看似簡單,實則帶有玄機的菜譜:每樣所需的原料都寫得清清楚楚-鹽巴、全效麵粉、洋蔥、絞肉等-完全都是在台灣隨手可得的原料啊!以致於當初我一看到她寫就時,我非常興奮,決定回台灣就馬上來試看看。特別是我還在大嫂Zebo那邊親眼看著製作、成型與出爐,我有七成把握可以在台灣做出這道塔吉克國民小吃來。

  殊不知,當我認真看著這份食譜,準備備料的時候,我方瞭解到自己的有勇無謀-我知道要準備什麼原料;但我不知道要準備「多少」!於是我開始回想起當初與她們堂姐妹倆討論的場景、試圖尋找出能讓我按圖索驥的蛛絲馬跡。
『麵粉一包』、『鹽不要太多』、『油適量』;
『烤箱溫度~就家用烤箱的嘛。』
『烤多久?就每十分鐘看一下,不麻煩啊。』

  連做菜都是如此地塔吉克-我怎麼會忘了呢!?在心很虛的情形下,我決定轉而尋求辜狗大師的幫助。才打出關鍵字,就出現一大堆我尚能理解的英文食譜-感覺出現了一線生機!內餡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然而對於麵皮;如臨大敵。

  姑且不論這道菜的文化背景,Sambusa就是烤肉餅的一種;可以類比為我們的餡餅、或是英國人的肉派;只是烹製方式略有不同,其實麵皮大同小異。在英文,這是屬於puff pastry的做法。在中文,花樣就多了-我想這跟中國人嗜吃成癮脫不了關係:沒有一種食材只有一種烹飪法,而每道菜色到不同地方都發展出變體。而眼下,我到底要找的是「油酥餅皮」、「千層酥皮」、還是「派皮」呢?沒人為我解答之餘,我試著點擊進網頁看說明,想找簡單的做個交代就好,然而每個「超容易在家做」的食譜都是動輒12個以上的步驟,我越看眉頭皺越緊。想說回家好好研讀烘焙教科書,應該可以彌補基礎的不足,沒想到越看越發覺得自己對於這個領域,實在是無知得可怕。看過了兩本-難道這是上天的旨意嗎?
天音:『想要學人家做菜,先禁得起麻煩再說!』
  除此之外,對於-嚴格來說-沒有真的烹飪經驗的我,這還是第一次自己掌廚-就這樣略過了荷包蛋、蛋炒飯、炒青菜、青菜豆腐湯,我一下就跳到這個階段來-這也未免太熱血了吧?
  但是想到自己的承諾-至少在塔吉克新年,也就是即將來臨的三月21日-遠距慶祝Nowruz,無論如何都要做這麼一次的。趁著熱情還在、時間還有,現在不做更待何時呢?一下子有種破釜沉舟的覺悟-瞬間所有的顧慮與擔心都變得不再重要。我決定大膽一試:就照我記憶中塔吉克人做的樣子做吧!即便我們都知道,人的記憶是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幾件事之一… …

  出師有利的是,所有原料都在頂好超市就能購齊了-雖然這樣少了點那麼親手做菜的趣味,但這樣的方便倒是省了很多工夫;讓我能夠專注在做菜過程上。我不擔心餡料,因為有了安息茴香就像是得到了一把鑰匙,通往塔吉克味道無誤。現在挑戰是麵皮。

  在我先前認知,低筋麵粉是用來做蛋糕的,對於這種質地較不同-有點酥、鬆、脆和層次感-的麵皮,我想筋度應該要高些吧!?主婦版的(來自我所認識的塔國人)只要全效麵粉就好,師傅版的則有中筋/高筋混低筋的,且比例各有奧妙;各個都超出我的記憶能力。所以我就既有的原料大膽2:1混低筋與高筋。
  還記得書上老師特別叮嚀的,我先將要與麵粉混合的冷水加入鹽-以利鹽能夠均勻分布在麵糊中。顯然網路上專家說的1.5茶匙還不夠我用,我用手指沾這鹽水試了3次、加了3次鹽才停止。但顯然這也是我的問題-誰教我沒有量杯呢?只用加滿了一杯泡茶的茶壺就將就著用了。

  其實心裡一直都很虛。尤其是對照Guli寫給我的那份富有哲理的食譜與中外所謂專家老師們的配方,我更是擔心自己走錯一步,會毀掉一鍋麵糊-因為主婦版的沒說揉麵階段時,麵糰要加油;師傅版卻在一開始就和入融至室溫的奶油了!天使與惡魔,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兩種不同思維幾經衡量,最後我選的是主婦版-因為眼見為憑-雖然很多時候我的眼睛並不可靠… …所幸揉啊揉的,麵糰開始出現我熟悉的樣子;光滑圓胖,彷彿久未謀面的老好友,我心情變得好些了 J

  利用把麵糰冰進冰箱-讓它鬆弛一下被我馬殺雞過的肌肉-的時間,我開始調餡料。拿出從頂好買來的一整包豬絞肉,我由衷感受到身在台北的幸福-我省下好多與生肉塊博鬥的時光啊。然後就是要混入洋蔥丁了-有種情不自禁想哭的感覺-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洋蔥的威力這麼強大!常常看別人切洋蔥的時候不住停下拭淚,我都覺得誇張。如今我距離手上的那顆,少說也有80公分,沒想到還是敵不過洋蔥催淚的砲火!真是洋蔥不可貌相啊。

  關鍵時刻來臨:調味。難處在於:肉是生的,我要怎麼試味道呢?做好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理準備,想說直接舔看看吧;反正更髒的食物也不是沒試過的。其實就只有鹽、黑胡椒與孜然,相較於中式料理調味法則,感覺上淺顯許多。就我所知道的廣式紅燒,醃肉所需要的糖、鹽、醋、醬油、八角等香料,其組合千變萬化,每個人調味料的比例反映了他們的偏好。而不管是哪一種風格,所謂的紅燒醬,其實在「第一印象」給人的是一種融合的整體感;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組成的分子。然而在中東,雖然理論上可供使用的香料種類繁多,但是真正入菜時只會突顯一個(或五根手指以下)的重點;比如肉桂、孜然或是八角茴香等。今天我手邊雖然「只有」三種,但是要怎麼放-著實讓我遲疑了很久。抱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態度,我嘗試錯誤;從微量加起。

  過程中我發現胡椒與孜然不是問題,最令人膽戰心驚的,無非是鹽。有趣的是,香料是整道菜畫龍點睛的關鍵一筆,沒有了它,塔吉克菜四大天王(胡蘿蔔、洋蔥、馬鈴薯與牛肉)做成的東西可以是中國菜、俄國菜或是英國菜。沒有香料的菜沒有個性,僅具有食物的功能性。而鹽是整道菜的靈魂,有加沒加或加多加少則決定了這道菜的生死-香料用對,但鹽放錯可以讓食物變成毒物。而鹽放對了,則無論什麼菜都吃得下去。彷彿手上拿著的是嬌貴的玫瑰鹽,我屏氣凝神、小心翼翼地一次次、一點點地加。在沒有百分百可靠的食譜的情況,我讓感覺主導、完成了這一步。

  完成餡料以後,差不多就是時候將納涼一時的麵糰取出幹活了。擀平、成捲、切分、整型-理論上不難,然而惡魔藏在細節裡-郭董的至理名言說來容易,也容易忘記-這次在工作台上我的手粉灑得不夠多,所以雖然麵皮擀得像某人的臉皮,又薄又漂亮~但要捲起來的時候就尷尬了… …都要黏在保鮮膜上、翻不起來啦!幾經折騰,還多了另外一雙手的協助,總算是完成了。最後包餡、捏成三角型則是最令人有成就感的部分-就像是我們小孩子在包水餃的場合唯一在意、也唯一有興趣的部分。沒想到要走到這一步來簡直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啊。

  烤箱溫度沒有特別調,就是170度。時間也沒有一定,反正就每十分鐘看一次。做塔吉克的菜,就是要用這種塔吉克精神入菜才道地啊!估計約莫40分鐘;最後還讓它悶了3分鐘。整間蛋糕店瀰漫著孜然香,我想路人應該既困惑又好奇吧!?為什麼一家蛋糕店會有鹹食的香氣、而這勾人的氛圍究竟來自哪一塊陌生的土地呢?我想,在我確定做出來的東西能吃之前,我應該會將我特別的塔國客人,Sambusa,行蹤保持神祕吧。

  出來的成果看起來相當令人滿意:金黃色飽滿的三角型,看起來也很有中國人的吉利象徵-只是反面的焦痕洩了底;其實時間應該再縮短一些的。迫不及待的媽媽與妹妹顧不得手上的燙,拿了一個就往嘴裡放。
「這皮也太脆了吧?」
「我說,這根本是餅乾的口感… …

  顯然放高筋是個錯誤 0_0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對於風格,選擇以後就要堅持走下去-我今天既然決定用「塔吉克」方式,那就要從一而終;意思是,我根本不需要計較師傅版的筋度問題啊!主婦版的全效麵粉對我來說其實就夠了。
  此外也對於市面上的食譜,有種不同角度的認識:先前總是不齒所謂的「適量」、「酌量」、「視情況」、「彈性調整」這類詞彙;我認為這要不是敷衍,就是藏一手。直到最近有機會近距離參與實做-在塔吉克與其他實習生的國際晚餐派對-以及今天親自下海以後才發現,這實在是再貼切不過的表示了。天氣、胃口、心情、地方原料特性等等都是變因;沒有一份標準的配方放諸四海皆準。本想檢討一下今天的製作過程;想說好的留著、壞的改進,但卻發現自己無法確切說出每個度量的數字;腦中浮出的是「適量」、「酌量」、「視情況」、「彈性調整」… …瞬間領悟到這些用詞的奧妙-料理這檔事,真只有靠練習、唯勤是岸啊-對於未來的挑戰,我已感到又期待又怕受傷害了~

  至於今天這個Sambusa,同時也是我的掌廚生涯的登台之作,味道差強人意但是富有深意:我又多了一個方式可以旅行了。不只是大眾運輸工具與文具,廚具即將開啟我個人旅行經歷的另一個高峰-好吃是理想目標,好玩最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