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3合1:【公廁/吉普賽人/巧克力】

2115, 26/01/2011 @ GMT+5, Guli的房間

  最近這幾天都在忙語言中心的事-正是因為Hustil先生的派遣-所以回到家往往累得只想到吃和睡。然而即使這幾天只是帶社課,每日認真實踐例行公事之餘還是有所感,因此在今天這個小週末夜,略抒見聞-雖然相當零散,比較像是碎碎念:

【塔吉克公廁的設計有其深意】
  很多塔吉克人對中國人(或來自類似地區者)都有相當的刻版印象,當然我們對人家也是一樣-遊牧民族-他們則好奇是不是我們都會武功。我是個華人面孔的女孩,自然而然就變成Sister of Jacky Cheng囉。當語言中心學生叫我露一手時,雖然我根本不會功夫,還是踢了一下腿-對我而言只是伸展操-著實讓學生們驚豔了一下;我想是因為穆斯林女孩穿裙子,不方便也不被允許踢腿,所以男孩很少看到女孩展現體能的一面吧。

  直到昨天,我方發掘自己潛在的功夫(或是動作片!?)底子啊。事情是這樣子的:在塔吉克科技大學的廁所有兩種:給教職員和給學生的。前者是單獨一間,空間頗大,裡面還有掛衣服的掛鉤,而門是完全緊閉的。後者就有趣了:不同於一般我們在公廁所見:上面截去一部分或是下面截去一部分;廁所外的人可以從門下面看廁所裡是否有腳,以確認裡面是否有人-這邊的廁所門簡直就像是吧檯門一樣,只擋住中間那段重點部位啊。因此外面等廁所的人不只可以知道裡面有沒有人,還可以知道誰在裡面,因為當使用者站起來穿褲子/裙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她的臉了。同時,在此我還觀察到一個和台灣不同之處:

  一般我們習慣面對馬桶下水道的地方,我想可能是為了方便觀察便便吧。然而這邊-根據站起來穿上褲子/裙子的人與我們面對面-我得知,他們習慣朝相反的方位上;也就是說,如果是蹲式馬桶,他們是與我們相反,背對蓄水槽的。雖然不知道這樣是不是為了不要看到污穢的排泄物,但我經由比較發現,不同地方人們上廁所的風格真的是因地制宜的呢。

  比如說在內地,多的是沒門的公廁/沒隔間的茅廁,因此與其被人看到生殖器,不如被看屁屁-於是人們屁股朝外。而在這個地方,我在想也許跟宗教信仰有關-先知穆罕默德愛乾淨出了名-因此追隨者們不只做禮拜時注重清潔,連如廁時都儘量避免沾染不潔;根本沒興趣觀察便便。在以上這兩個地方上廁所時,我都經過了一番觀察與調適;因為跟一般人一樣,才不會造成尷尬。

  而前天,由於等不及教職員廁所,因此我就往學生廁所去了。殊不知,當大功告成的時候,竟然門打不開了!如果是在台灣,我大概會很絕望吧-因為等到專門製鎖開門的人來,不知道要等多久。所幸,如上所言,這邊廁所門的設計似乎極為環保、節省原料,因此我可以選擇由下鑽出去或是從上方跳到隔壁間廁所,再從隔壁間出去。我想我個子比較大,因此從上面應該比較適合-於是下一步就是伺機而動了!等四下無人的時候,我就要跳了。比較討厭的是,由於女廁的門大開,所以連男性經過都可以看到女廁裡上廁所的人有誰。

  終於給我等到了。我雙手撐上隔間的牆、整個人移到牆上來,然後縱身一跳,跳進隔壁間廁所。最後大大方方地打開隔壁間廁所的門出來-除了臉上遮不住的笑意:直到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像sister of Jacky Cheng呢。只是當朋友問起為什麼我去廁所這麼久時,我說被困在廁所,所以只好翻牆而出-自己都覺得蠢斃了-但我認真地認為:塔吉克公廁的設計真是貼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呢。

【吉普賽人也到這來了】
  走在Guli家往大學的路上,或是在11路小巴終站下車,步行前往語言中心的路上,總是可以看到老女人坐在路邊要錢;有的時候還帶著小小孩。本來以為這只是一般的乞丐,直到今天Guli跟我解釋,我才恍然大悟,並與過去所知的建立了連結:

  首先Guli告訴我說,他們不是乞丐;他們只是懶,有工作能力而不工作;在人多的地方徘徊要錢。我暗自忖度,那不是乞丐是什麼!?Guli說,他們在地人都叫這群遊民為:Indians,且他們有時候還會以看手相算命為由要錢-我說,這不就像是足跡遍及中東歐的吉普賽人嗎。Guli似乎對我說的這個詞彙頗不清楚,她接著跟我描述更多的特徵:這群遊民之所以叫Indians,是因為他們來自印度;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們徘徊街頭,不務正業。而他們說的語言,則是不同於塔吉克語,亦非不同語系的烏茲別克語言。

  這不就是吉普賽人嗎!?沒想到吉普賽人也到這來了~我心中不住大驚。就我所了解,吉普賽人最早可追溯到北印度的某一省,由於不知名的原因,開始往歐亞大陸流浪,並於十世紀後始見於歐洲歷史文獻中。在日後各個地主國的壓迫下,他們一再地遷徙;於夾縫中求生。比較大且知名的吉普賽聚落(或有正名謂:羅姆人)在中/東歐,但事實上,在亞洲及原生地印度也還有他們的蹤跡。唯各地的羅姆人為了適應環境,其生活方式早已與地主國交融,而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內涵。我不知道的是,連這邊也有啊!?
  我想,如果我要做研究的話,吉普賽人會是一個很具挑戰性但有趣的主題吧!

【塔吉克,深藏不露的巧克力消耗大國】
  先前提過,塔吉克一般人家都備有的糖果盤-對我們中國小孩來說,本是只有新年才有的佈置;現在我到這邊來,每天三餐都有甜頭-真是令人高興得牙齒都麻了!其中以巧克力為最大宗。我想可能是因為天氣冷,人們需要熱量,而巧克力又為熱量補充最有效率的物件之一,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躍為家居生活必需品囉。又不只是一般人家,隨便的雜貨店、販賣亭、超商與咖啡餐吧等,巧克力都在醒目的商品陳列處,且種類之多樣,遠勝於我在台灣所見的。甜度也是當仁不讓:甜得讓人一吃難忘-不過我想這還是和天氣有關吧;不只這邊,俄羅斯、波蘭、大東歐/北歐地區的甜品,到熱帶地區來都稍嫌過甜-我自己在台灣也是不吃太甜的。一到這邊,第一次吃人家家的巧克力,甜到我牙齒都發酸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到現在,我是每天照三餐服用,甚至當正餐也沒問題-感覺這方面我在地化地非常快啊。每天的巧克力(糖果)消耗量可抵在台灣三個月;在這邊45天下來,我想我在台灣一年的糖果額度都用光了吧。

  姑且不論熱量,在這邊吃糖果巧克力還真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呢!光是在雜貨亭的巧克力棒,就有超過6種可選;在普通的咖啡餐吧,不但種類更多,連單位包裝的分量都有加大版的~吃起來真是令人滿足。從超商和市場(Bazaar)則有更多的選擇。不只是知名的大品牌如SnickerKitkat等,還有塔吉克當地、俄羅斯、土耳其、波蘭、烏克蘭、哈薩克等地製造的巧克力~我真想每一種都親自試試啊。中國不會錯過任何撈油水的機會,當然也有中國製的糖果巧克力。但憑良心說,經過親身試驗,還是在地的為最優、舶來品也可;就是中國貨,如果不是因為預算的關係,還是別選中國製造~省得浪費錢,甚至是健康的隱憂:誰叫中國那麼多黑心貨呢。

  我決定,在塔吉克,我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邂逅巧克力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